再者,就是建立網上數據庫,使用網絡E-mail進行網聯。認識新朋友後,請盡快將對方的姓名、E-mail、電話、嗜好、特色、生日及所有相關數據,都加入你的數據庫,並設定PDA或在筆記本記錄,提醒自己在特定時間寫封信與對方保持聯絡。畢竟,如果你根本無意讓對方融入你的生活,那當初又何必煞費苦心結識新朋友呢?
當然,在使用E-mail進行網絡聯係時,致謝函不失為一種促進彼此關係的好方法,有助於傳達彼此間的善意。如果在飛機上認識某人,當天稍後便E-mail給對方;如果是在雞尾酒晚宴中認識某人,亦可在隔天早上寄出電子郵件;如果隻是偶然巧遇,E-mail更是迅速表達“很高興認識你,請保持聯絡”的好方法。在這類寒暄問候的郵件中,不妨引述彼此在交談中聊到的事,如共同的嗜好或業務興趣,將有助於對方記住自己。
……
身處網絡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現有社會構造與體製的既有權益在日漸衰弱。也就是說,特權階級的人脈力量在急速減弱。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構成現今權益構造的人脈力量也會以驚人的速度衰退下去。取而代之的是經由網絡流通而帶來的無限商機,網絡世界將成為主要人脈會聚地。最新信息僅能由少數人獨享的時代已經結束,以信息發布、收集與活用為軸,不斷創立新的人脈團體,信息價值共享的時代即將來臨。
新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構建新人脈機會的擴大。當然如前所述,經營人脈必須具備最基本的技法與要領,因此,我們說經營21世紀型人脈也會產生新規則。
當然,在網絡上建立人脈,也有傳統人脈沒有的缺點。例如隱私問題,如果你在某地有幾處地產,你未必想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但你的朋友卻可能在網絡上告訴你原本不認識的人。更敏感的是,在某些網站上一個人的私事、生活習性、個性等都可能因為在網絡上公開而被輕易找到,用來做法律訴訟、犯罪的資料。也有人抱怨因為參加社交網站,太容易被找到而飽受騷擾,每天要應付許多邀約、信件,甚至屢被根本不認識的人邀請參加一些團體或活動。
那麼,我們麵對上述問題,怎樣應對才能讓網絡避害趨利地為我所用呢?
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人脈網站時,注意以下三方麵的內容:
首先,要注意自己在網絡上呈現的方式。現實生活中,出門應酬要衣著整齊、言語得當,在網絡粘貼照片、寫文章留言也要注意這些。
其次,人麵對網絡人脈就像麵對實體人脈一樣,自己要先決定參與到什麼程度、跟別人要保持什麼樣的距離,隻想與什麼樣的人、事聯絡,這些都要注意。
最後,使用社交網站前要仔細閱讀網站上的規定和政策,確認哪些資訊會被怎麼使用。隨著人脈網站越來越普及,也有網站開始收費,為了維持品質,使用者可以有選擇性地參加,這樣可以減少被騷擾的概率。
縱觀人類曆史,從來沒有一種通信工具像互聯網絡這樣為人們提供了廣泛聯係的可能性。隻要有一台聯網的電腦,你就可以足不出戶與遠在地球上其他地區的網友們聯係,就像與鄰家女孩聊天一樣方便。有人甚至說,在網上,孤獨成為純粹的心理名詞,因為隻要你願意,你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與你脾氣相投的朋友,時間、空間、國界、種族都不能阻礙你,唯一可能阻礙你的,就是你寧願保持孤獨。
網絡交友係統是在電子郵件、聊天室以及MSN、QQ等網絡技術手段不斷豐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現在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可謂“門派”林立,特色各異。有的人喜歡去特定網站、特定主題的聊天室與相對固定的網友會麵,有的人則習慣於通過電子郵件進行深層次地交流。
網絡交友的發展隻是整個網絡文化發展冰山的一角。正像許多事物一樣,網絡交友的“雙刃劍”效應也成為許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但是,隨著立法部門對從事網絡交友中介的有關公司、網站進行規範,再加上我們自己辨別是非能力的加強,相信這種新生事物會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當然,我們也希望你是網絡交往的受益者。
網絡是構建人脈的最佳平台
脈客族興起,在許多人的眼中,就是“90後”積極融入社會的一種表現。而這種表現的背後,離不開“90後”父母的影響。“90後”的60年代的父母正是當今社會的中堅力量,60年代父母在自我奮鬥後,更重視“90後”的子女能夠擁有生活的體驗與幸福。當“80後”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出現了各種各樣問題之後,“60後”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子女擁有更幸福平實的生活。同時,信息網絡時代成長的“90後”,比“80後”更為早熟更有見解同時也更務實,重視物質生活的質量。在確立目標的時候更注重與現實聯係,會從與自身經濟條件出發,不會好高騖遠。
網絡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不僅擴大了人們交往的領域、對象,改變了以往的交往方式,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提供了一個平等交往、廣泛聯絡、自由活動的平台。在網絡的交往之中,沒有輩分、年齡、職業、地位、相貌、膚色的障礙。因此,比爾·蓋茨說:“互聯網逐漸消除或重新定義了社會之間的界限,從而加強了人際間的交往和交流。網絡在社交中最強大的方麵之一,在於它把那些興趣相同的人聯係在一起,而不必考慮他們在地理位置和時區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