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結局或開始8(1 / 1)

媽媽喊吃飯了。翁婿倆洗了手,回屋裏去。陶凡每餐都喝杯黃酒,關隱達也陪著喝上一杯。陶陶已說過多次了,要請個保姆照顧爸爸媽媽,可老人就是不肯要。陶凡退下來後,隻想清淨些,就把保姆都辭掉了。

吃過晚飯,稍坐會兒,陶陶就說要回去了。她每次都想多陪老人說說話,可通通得學習,隻好早早動身。出了小院,關隱達說:“走大路吧。”

他猜走小路說不定就會碰著下山來拜碼頭的。盡是熟人,見著不好。

有幸坐上財政局長這把交椅的,不是市委書記的鐵哥們兒,就是市長的大紅人。王洪亮是代市長萬明山的把兄弟,西州無人不曉。孟維周想,王洪亮既然想去證券公司,自然先同萬明山商量過了。他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再說王洪亮平時在孟維周麵前也常走動,還算個聰明人。最近又是關鍵時期,孟維周想同萬明山盡量默契些。

萬明山自從上次去省委黨校學習半年回來,就經常喜歡用個詞:動態平衡。大概是他聽哪位教授說的。萬明山的知識體係中,所謂動態平衡,可能是最高構成。他同孟維周的關係就是一種動態平衡。他多數時候都聽孟維周的,有時也暗自叫叫板。

他手下有好些死心塌地的兄弟,卻又經常要他的兄弟們多同孟維周聯係。他知道哪幾個位置自己可以安排,哪幾個位置得孟維周說了算。萬明山長孟維周十歲,光是縣委書記就幹了十二年。像他這種資曆的人,能同孟維周麵子上過得去,已經很不錯了。

西州有些幹部感念張兆林、宋秋山和周一佛,他們任用幹部放得開,提拔了很多人。孟維周就是張兆林重用的,萬明山卻是宋秋山栽培的。可是,到了孟維周手上,拿著就難辦了。他再像三位前任書記那樣用幹部,西州幹部就隻好出口國外。內銷肯定不行,哪裏都想用當地幹部,資源有限啊。用幹部就像漲工資,算是剛性支出,隻能漲不能降,而且要保證必要的漲幅。

陶凡時代,工資漲得慢,幹部提得更慢。孟維周感到為難,生怕自己還在任上,人們就拿他同陶凡作比了。最近他的壓力更大,畢竟是僧多粥少。

王洪亮想去證券公司,這無意間給孟維周一個新靈感。他想幹脆派些幹部去企業掛職,可以暫時緩解用人矛盾。但僅僅派幹部到本市企業,就沒法把這個舉措的意義弄得重大。最好也派些幹部去省內外大企業。這就得依靠省委協調了。

孟維周思考了兩天,先不同市委其他領導商量,就給張兆林打了電話。張兆林很讚賞孟維周的想法,說派黨政幹部去企業掛職鍛煉很有必要,這是新時期幹部隊伍建設的一條新思路,省委表示支持。

“你們需要派幹部去省內或省外哪些企業,我負責出麵做工作。”張兆林對自己的得意門生十分支持。

通完電話,孟維周還沒來得及同萬明山商量,張兆林又打了電話過來,說是他同省委組織部研究過了,決定把西州派幹部下企業掛職鍛煉作為省裏試點。孟維周聽罷更是興奮,明白這都是張兆林有意栽培他的意思。

孟維周有了尚方寶劍,便找來萬明山商量,卻不講已經向張兆林彙報過了,也沒講省裏準備拿西州試點的事。他打算過幾天再說去。

萬明山原是很精明的,立即就明白孟維周的用心,暗自佩服:此人年紀輕輕,手法老成,必成大器。卻不點破,隻正經道:“孟書記這個提議很好,我表示讚同。黨政幹部中間,真正懂經濟工作的同誌不多,同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不相適應。我建議市委組織部好好擬個方案。派哪些同誌去,要定標準。組織部提個初步名單,請孟書記先過目,再交市委常委會研究。有必要的話,我也可以先看看。我的意見是這個事情要從速辦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