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姆斯·諾克斯忽地站了起來。他精明地打量著埃勒裏,目光中流露出一絲幽默感。“奎因先生,你的判斷主要是根據兩個因素——”
“我明白,先生,我明白,”埃勒裏哼哼唧唧地說,“請您別再提起啦。”
“你會懂的。年輕人,”那位大亨說道,“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兩個因素。一個就是茶杯。你分析得很精辟,十分精辟,奎因先生,可惜讓布萊特小姐給捅破了。你現在沒有理由再認為當時隻有兩個人在座了吧。你剛才根據茶杯,說什麼自始至終隻有兩個人,就是卡基斯和格裏姆肖;又說什麼是故布疑陣,安排得像是有三個人在座;還說根本就沒有第三個人,隻有卡基斯自己是第三個人。”
“這話對呀,”埃勒裏頹喪地說道,“可是現在——”
“這話錯了,”諾克斯仍是那樣柔聲細氣地說道,“因為確實有第三個人。而且我可以直截了當加以證實,我並不是做什麼推論。”
“什麼?”埃勒裏好像安上彈簧似的蹦了起來。“什麼,先生?有嗎?你能證明?你怎麼知道的呢?”
諾克斯吃吃地笑了。“我知道,”他說,“因為我就是這第三個人!”
譯注
1“J.J.McC”是作者杜撰的一個人物。他是奎因父子的好友,身份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將埃勒裏·奎因偵破的奇案詳細記錄,然後說服父子倆將其出版。在“國名係列”作品開始前,“J.J.McC”總會跳出來做一段開場白,向閱讀者介紹故事的重要意義以及關鍵點。這個人物的設置不但對小說起到了提綱攜領的作用,更加彰顯了埃勒裏·奎因張揚的性格和強烈的自信。
2 洛厄爾(James Russell Lowell,1819-1891),十九世紀美國詩人及文藝批評家。
3《重複的故事》(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英國民間著名的連珠體童話,講述時,每提起一個人物,就將此人詳細講述,周而複始,連綿不絕。
4原文是拉丁文ergo。
5原文為Alors,messieurs,是法文。
6 愛施塔蒂(Astarte),閃族神話中的女神。
7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是1818年出版的同名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年輕的醫科學生。這本小說的作者是十九世紀著名詩人雪萊之妻、女作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
8 這是歌德《浮士德》中的一段德文原文。大意如下:“既要新鮮別致,又要冠冕堂皇——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來演唱啊?”(見該書《舞台上的序幕》一章)9 厄納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國當代著名作家,著有《老人與海》、《戰地鍾聲》等作品。
10 這兩個字是法文。意思是“夠了吧?”
11 伯頓(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1821-1890),英國探險家及東方文化學者。
12 厄爾巴島(Elba)在意大利半島以西的地中海。拿破侖在1814年被反法聯軍擊敗後,被迫退位,流放到厄爾巴島。
13 奧維德(Ovid,公元前43年—公元17年),古羅馬詩人。⑥本⑥作⑥品⑥由⑥思⑥兔⑥在⑥線⑥閱⑥讀⑥網⑥友⑥整⑥理⑥上⑥傳⑥
14 高萊·錫拔(Colley Cibber,1671-1757),英國劇作家兼演員,自1730至1757年為桂冠詩人。
15 這是一句法文。意思說:快點,管家太太!
16 拉丁文,意思為“行動準則”。
17 喬叟(Chaucer,約1340-1400年)英國古代詩人,傳世名著為《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bes),這裏引用的《禽鳥對白》就是該書的一個篇章。
18法文,意思為“忍耐是很痛苦的,但其結果卻是甜美的”。
19 懷特(White)在英文中是“白色”的意思。
20以前在奎因先生出版的作品中見過奎因探長手下的讀者們:弗林特探員曾因犯錯被降職,後來由於挫敗了一起膽大包天的搶劫案,複了原職。在目前這件案子中他首次與公眾見麵。
——J.J.McC.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