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時常讓思路換換新
從哲學意義上講,人們的思路走向是遵循普遍意義的,即按大眾的思路去思索問題。但事物具有多麵性,順著想固然有眾多的好處,但我們若癡迷於此,必然會隻注意此端,而忽略彼端,造成顧此失彼、以偏概全的錯誤。長此下去,勢必會影響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創新思維的發揮,也會將我們的思路引入僵化、了無生機的地步。有些情況的發生還帶有偶發性,即偶然性,這時候用帶有普遍性的手段去解決具有偶然性的問題顯然是不對路的,有時還會誤大事。因此我們強調不要讓我們的思路永遠處在慣常的狀態下,要換換新,時常做做反向思維、發散思維。
這樣想問題容易找準切入點,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會比較高,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也較容易理解和溝通,便於產生共鳴。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對司馬光砸破缸智救同伴的故事津津樂道,無不歎服他小小年紀的非凡智慧。但對於司馬光為什麼砸缸的心理並沒有深入分析。
如果按著常情、常理、常規的順序,一個小孩掉進水裏,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設法將他撈出來,也隻有使人離開水,小孩才能脫險,這無疑是對的。但是,因為水缸很高大,實施營救的人員又都是夠不著缸沿的孩子,旁邊又沒有一個大人。如果還沿用原先的老辦法來對付這突然出現的新問題顯然是不行的,是會釀成大禍的。
司馬光情急生智,瞬間掉轉了思路方向,既然“人離開水”能得救,為什麼就不能“水離開人”呢,它不也能救人嗎?於是,在千鈞一發的危急關頭,司馬光采取砸缸放水這一絕招,使同伴獲救。應該提起注意的是“情急生智”,這本身就是一個激發出來的思路,不容人多想,卻解決了不好解決的難題。
我們平常做事情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問題時,人們按常規試圖尋求途徑解決,結果都不能達到目的,有時,以相反的方向或特殊的手段,往往會迎刃而解。不能不說,思路的方向該調轉時就要調轉,如果一味偏信常理,於事無補不說,還會影響和製約進一步的行動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