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勢去也(2 / 2)

唉,比韓王更想不明白的人,大概就是韓公子非。韓公子非初見秦王的時候,他說很多關於法家的策論。這點上,秦王很喜歡也很欣賞他。所以,韓師兄很快就被秦王任命為了客卿。但是過了沒久,韓師兄就因為屢屢諫言秦王不要伐韓而秦王棄用,漸漸君臣的關係也大不如前了。

李斯師兄在朝堂上,麵折韓非師兄的存韓之諫,言道:“韓公子終究是韓公子,不像是我們這些庶人無所謂是哪個諸侯國並天下。不,更準確地說對我等著這樣庶人來說,哪諸侯國能盡快統一,誰就是救民於水火的大聖人。畢竟,對一般人來說有太平日子過是最重要的。何況,天下本是一家。您所言的存韓之策,實在是隻有那樣六國的王族舊貴才會在意的事情。秦並天下是利天下百姓的事情。因為天下隻有一統才能穩定才能沒有戰事,這才能讓天下百姓過太平日子。百姓的心思不分什麼楚人、魏人、趙人等等,隻有王族舊貴們才會這樣區別。因為誰並天下,百姓到底還是百姓,但是貴族就不一樣了。韓國亡了的話,你韓非就不是公子。當然,韓王也就不是國君了。臣以為韓非的存韓之諫,隻是他的私心之諫而已。”

李斯言罷,便引來很多朝臣附議。浮丘伯則為韓師兄辯護了幾句。我沒有附和,也沒替韓師兄辯護。因為我不喜歡李斯師兄這樣對同門的方式,但是我內心認同他說一些話。比如庶士出身的我確實也認為誰並天下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盡快並天下的。同時我也覺得韓師兄的存韓之策,其實隻對六國的貴族有意義,對天下百姓來說沒意義。韓國、楚國、魏國等六國不興變法強國,到現在依舊是世卿世祿對百姓不如秦國呢。這樣的六國,這樣的貴族們又有什麼值得百姓留念的呢?六國的貴族不樂意放下是自己的身段,這單點是韓師兄也是如此。明明秦國更實現他的抱負,但是韓師兄來秦卻是為了存韓。

韓國不可存,韓非亦是不可留。這是秦王後來回憶起來韓非說的話。其實,韓非師兄上完最後一篇諫存書後,他就被秦王使人鴆殺了。聽傳聞韓師兄的罪名是韓諜。浮丘伯為了避嫌也是避開李斯師兄,他辭官回蘭陵去了。臨走時候,浮丘伯跟我說,他覺得官場太複雜了。李師兄已經不是當初李師兄了。還是學宮好。他問我要不要一起回去。

我回絕了。因為我自己也早就變了。從第一次被動做諜的時候開始,我就不是當初的自己了。對李斯的做法。實話說,我自己都感覺不到意外了。

讓我意外的事情是在我幫著龐兒駒一起料理完了韓師兄身後事之後。我再一次送別龐兒駒的時候,我竟然完全想不到自己該跟她說什麼了。我原來以為自己很喜歡她,現在應該說很多安慰或者挽留她的話,但是話到嘴邊一個字也說不出。隻得自己當初不該附和浮丘伯的諫言,不該讓韓師兄帶著兒駒來秦國。而龐兒駒這次沒有像以前那樣責問我什麼,隻是冷冷丟了一句我會再回來的話,她就離開了。那次分別之後,我感覺一切都結束了。因為那次我在兒駒的臉上隻看了對我的失望。

後來我在也沒有見過她。直到秦國亡趙,我在慶功宴上看過一個撫琴的美人頗似她。但是那不可能是她,因為兒駒不會這麼卑躬屈膝地給秦人助興。

回想起來吧。我覺得韓師兄在鹹陽應該沒有行過諜吧。因為韓師兄一死,秦王立刻就發兵攻取了韓國,若是韓師兄行了諜的話,以韓師兄的水平不至於消息傳不出去。傳得出的話,我想韓國雖小,但也不至於秦國迅速攻破。當然,如果韓師兄行了諜的話,消息傳到韓國,韓國在所有準備的情況下還被秦國這麼迅速的攻破,那隻能說天命在秦了。

天命從後麵的戰局來看,天命大概真的在秦國吧。因為滅了韓國之後,秦國勢如破竹在很短的時間又滅了趙國、魏國等等諸侯國。快要亡燕國的時候,太子丹派一個刺客名叫荊軻。燕國人想著用刺殺秦王的方式來阻止這一切發現,可惜的是荊軻失敗了。因為他的助手秦舞陽太過緊張提前暴露了匕首,讓秦王察覺不對勁,遏製了這場刺殺。

天命在秦,秦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