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對三星堆考古而言,又是一個獲得了曆史發展機遇的年頭。
3月上旬,全國考古工作彙報會在成都錦江賓館召開。
三星堆遺址的發掘彙報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強烈興趣,大家議論紛紛。
會議期間,各省市自治區的代表都到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和三星堆遺址進行參觀指導。
中國考古學泰鬥之一的蘇秉琦教授,針對三星堆文化的特色,概括性地提出了“古城、古國、古文化”的評語。
可謂是一語中的。
借全國考古工作彙報會在成都召開的東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強勢出擊,又選擇在鴨子河邊真武大隊的西泉坎的地方進行發掘。
由於這裏是第一次發掘,考古隊先後布了7個5×5米的探方,麵積175平方米。
在西泉坎的野外工作持續進行了三個月,出土了一些新的器物,如“尊形器”、“斂口折肩的尖底罐”、“雙耳杯”以及大量的酒器、高圈足盤等等。這次發現的器物有以前見到過的,也有新出現的,為三星堆文化增添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
根據同時出土了眾多石器這一現象,推測這裏有可能是三星堆蜀人的石器的存儲地或加工場所。
這次考古發掘,最重要的發現,是一件石雕人像。這件石雕人像是用一個整體的鵝卵石雕琢而成,其線條輪廓都比較簡單,但人像清晰,可以看出其雙手被縛於身後,雙膝下跪,看似一尊奴隸造型。
過去在中國河南省的安陽殷墟發現有這種反映奴隸形象的石雕,兩者對比造型相似。不同之處,隻是殷墟的造型較精致,器物較大,而西泉坎發現的石雕人像比較粗糙簡單,隻有8.5厘米高。
無論如何,在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遺址中首次發現奴隸的造型,給考古學家提供了足夠多的信息——西泉坎遺址點當時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奴隸製社會,卑微的奴隸石雕是古蜀王國社會存在的真實寫照。
由於三星堆考古的強勢,也同樣吸引了與三星堆考古素有淵源的四川大學考古教研室老師們的注意。
同年,四川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師生的考古實習,也選定在三星堆遺址,受到四川大學師生的有力支持,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節奏,愈來愈快。
1986年的3月至6月,為配合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的考古教學需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在三星堆遺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發掘。
這是三星堆遺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共有三個發掘區,各區相繼有重要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