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你以為你還小

“不要關燈,很黑呀!”蘭心才把燈關上,兒子張望就哭了起來。近來,蘭心發現,已經兩歲半的兒子似乎特別怕黑,睡覺時死活不讓熄燈,有時半夜醒來發現燈關了就哭。“我們家張望以前不是這樣的,半年前就可以自己睡覺了。現在不但怕黑,還一定要跟媽媽在一起才肯睡覺,不知道究竟哪裏出了問題?”蘭心擔憂地說道。蘭心的心情是許多幼兒的家長都深有體會的。例如,本來早就已經可以自己吃飯的孩子,突然之間非要抱著奶瓶不放或要爸媽喂才肯吃飯;早已又會唱又會跳的幼兒突然說起話來像才開始學說話時那樣說“吃肉肉”、“喝水水”,或者幹脆嗯嗯啊啊地不肯說一句完整的話。這種“退步”的表現當然讓父母們著急。

作為家長,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聰明些、活潑些、大膽些,因此在孩子才咿呀學語的時候,就教他們背唐詩宋詞;孩子剛剛斷奶,就希望他馬上學會控製大小便;許多孩子連幼兒園的大門都還沒進去過,就已經上過各種智力開發班了。然而,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也許忽略了,當幼兒的身體、智力或情感發展在麵臨新的挑戰和飛躍時,尤其是在麵對超出他們年齡承受能力的要求時,他們很需要在其他方麵得到安撫,因此就會出現一種看似“退步”的表現,借此來幫助他們做出適當的調整,適應新的要求和發展。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已經能夠走路的幼兒突然像九個月大時那樣在地上爬時,完全是正常現象。而當我們試圖告訴一個已經上學前班的孩子,他已經是大孩子了,要懂規矩,要學會照顧叔叔阿姨家的小弟弟、小妹妹時,孩子卻突然變得像一兩歲時那樣不懂事。孩子顯然是在用行為告訴父母:不要逼我做小大人!

許多爸媽可能會說,現代社會的競爭如此激烈,不嚴格要求和盡早培養孩子各種技能和能力,將來怎麼生存下去?的確,我們的社會和文化都告訴我們,要出人頭地就要穩重,不依賴人,具備真才實學,否則就是沒有出息的表現。然而,揠苗助長的結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家長的責難會使孩子的情緒變得焦慮而不安。

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情感表達方式或身體活動能力出現“倒退”現象,“變得越來越小了”的時候,家長首先應當意識到這是孩子的身心發展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時所需的一種必然的心理調整和適應的過程;另一方麵,父母也應審慎思考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否過高,是否超出孩子目前的承受能力。

要緩解孩子這種試圖回到“小的時候”、“變得越來越不懂事”的情緒和表現,父母與其批評和指責孩子,說他“越來越不像樣”!倒不如適當地縱容一下,允許孩子有一點點的“小娃娃”表現。例如,假如幼兒堅持要用奶瓶喝奶,那麼就允許他每天可以有一次像嬰兒一樣抱著奶瓶把奶喝完的機會。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讓一個已經三歲還撒嬌要媽媽抱的孩子坐在媽媽的懷裏,輕輕地搖他,摸他的背,像哄嬰兒入睡一樣,滿足他情感上希望受到父母寵愛的需要。畢竟,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愛護,感到被重視和珍惜,何況是一個三歲的孩子。父母放鬆心情、適當地給成長中的孩子以“變小”的機會,讓孩子心理上的壓力和衝突得到舒緩,待孩子適應了成長過程中的新階段的時候,自然就會願意長大,變成一個獨立、自信的小大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