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隻要留心,就能很早發現戀父情結的端倪。比如有的孩子總愛將父親常用的東西帶在身邊,即使吃飯、睡覺、遊戲都不舍得放手。一旦將其拿走,孩子就會大哭,有的甚至出現十分極端的動作,如用頭撞地、撞牆,甚至昏死過去。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如若不給予及時糾正,待孩子年齡大了,這種戀父情結有可能會愈演愈烈,變得難以控製。

專家支招兒

家長應該盡早將有“戀父情結”的孩子喚醒,年齡越小越容易剝離這種情愫,如果等孩子年齡大了,轉起彎來可就費勁了。對於有“戀父情結”的孩子,家長可以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給予引導和糾正:

補上性別教育的課程

家長應首先給孩子補上“性”的課程,給孩子進行性的社會角色教育,讓孩子明白“男女有別”,幫助孩子從對父親的依戀中解脫出來。

幫孩子結交同性朋友

許多父母在教育中都會注意,不給男孩穿花衣服,不讓女孩爬牆上樹。但更為重要的是,應該讓孩子主動地多跟同性孩子一起玩,把交流和示範融彙在玩樂之中。比如女孩子們一塊兒打扮布娃娃、玩“跳房子”,在遊戲中可以使她們自然地感覺到性別的特點。

父母應行為配合

孩子的“戀父情結”,一般是源於嬰幼兒期父愛的過溢和母愛的不足。因此,在矯正時必須注意,作為父親,應堅定和巧妙地暫時回避、疏遠女兒;而作為母親,則應多親近女兒、給她多些嗬護,滿足女兒愛的依附。

將父親還給母親

要讓孩子明白,喜歡爸爸並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情,隻是說明自己在心理上依戀父親的時間和程度比一般人更長一些、深一些罷了。要使這種依戀不影響自己的正常學習、生活,就必須讓自己成長起來,明白家庭中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定位。在家庭中,最基本的關係是夫妻,而不是父女,所以自己必須“心理斷乳”,不能再像個小女孩那樣將父親當做依附了。

自我暗示與行為訓練相結合

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她心裏煩躁時自己告誡自己:“我已經長大了,不能像小女孩似的圍著爸爸轉了,我應該,也有能力控製自己的感情。”同時讓孩子學會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有問題可多向媽媽請教。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痛苦和不適應,但隻要堅持下來,加上父母的密切配合,相信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

知識爸爸的做法

韓瑩發現,爸爸最近總是出差,一去就是十來天。而且回來後,也總是忙於工作,好像忽略了女兒的存在,不再像從前那樣對自己嗬護有加了。反倒是媽媽同自己親近起來。爸爸不在家的日子,媽媽總是帶她出去參加一些活動,還結識了三個同齡的小女孩,她們很快成了好朋友。

盡管如此,她還是弄不明白爸爸為什麼不喜歡自己了。媽媽拿出一本關於青春期的書來,要她有時間仔細看一看,說從中可以找到答案。她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等一本書讀完了,她才明白,原來男人和女人是有區別的,女兒和爸爸不能像女兒和媽媽那樣親密無間,而是要保持一定距離。

其實隻要留心,就能很早發現戀父情結的端倪。比如有的孩子總愛將父親常用的東西帶在身邊,即使吃飯、睡覺、遊戲都不舍得放手。一旦將其拿走,孩子就會大哭,有的甚至出現十分極端的動作,如用頭撞地、撞牆,甚至昏死過去。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如若不給予及時糾正,待孩子年齡大了,這種戀父情結有可能會愈演愈烈,變得難以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