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1 / 3)

代表陳謙上校,在宣化店狹窄的街道上遇到了身穿灰布軍裝的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和鄂東獨立旅政委的張體學。盡管四個人的表情在那一瞬間都顯露出一種難以察覺的不自然,但他們很快就談笑風生地攀談起來。

哈斯克與陳謙已經在不大的宣化店內外轉了好幾圈。他們的心情有些緊張,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國民黨軍對這個小鎮及其附近地域的合圍已經完畢。他們特別擔心的是,在漢口舉行的武漢行營記者招待會上,國民黨發言人竟然當眾宣布“未來二十四小時之內,湖北將有驚人的奇跡發生”。但是,眼下他們在這個小鎮上假裝閑逛的時候,並沒有發現共產黨官兵有什麼異常舉動:中原軍區司令部的牌匾依舊懸掛在大門上,大門內外人進人出,裏麵傳來尋常的電報鍵敲擊聲。佩戴著臂章的巡邏隊如同往常一樣在街上巡視,操場上的操練口號依舊響亮。不僅如此,他們甚至還接到了晚上在中原軍區禮堂觀看文藝演出的邀請。隻是各部隊的夥房裏顯得格外忙碌,炒米的香氣四處彌漫。

鄂豫皖解放區的前身,是原新四軍第五師創建的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後的一九四五年十月,王震率領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王樹聲率領河南軍區部隊先後到達鄂豫皖邊區與第五師會合。十一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原中央局和中原軍區,任命鄭位三為中原局書記兼中原軍區政委,李先念為中原軍區司令員,王樹聲為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震為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原解放區逐步發展為跨越鄂、豫、皖、湘、贛五省交界處的廣闊地區,人口一千五百萬,正規軍五萬餘人,民兵三十餘萬。

抗戰結束後,中原解放區遭遇極大的生存困難,原因很簡單:這裏是國土的心髒地帶,又是國民黨統治的腹地,交通的便捷使國民黨軍在日本投降後迅速到達這裏,很快就對中原解放區形成了包圍趨勢。

在國民黨軍重兵包圍中堅持下去,所付出的代價將是巨大的。

此時,以宣化店為中心的解放區方圓不足五十公裏,卻聚集著中原軍區數萬人的部隊和家屬,還有四十萬的百姓。國民黨軍的嚴密封鎖令這裏的給養“有朝不保夕之苦”。王恩茂在當時的日記裏寫道:“困難,就是搞糧的次數太多……百姓感到糧食負擔不知要負擔到哪一天;負擔的分量也重,百姓感到負擔不了……我們說過再也不借了,現在又借,則失信譽。”國民黨軍不但控製了所有可能運輸糧食的道路,而且在邊緣地區故意抬高糧價,以吸引解放區內百姓的糧食外流。

中原解放區根本無法運輸任何給養。此刻,在解放區的北麵是國民黨軍第四十七軍,西北麵是第六十六軍,而在第四十七軍和第六十六軍的北麵還有第四十一軍,東麵是國民黨軍第四十八軍,南麵是第七十二軍,西麵是第七十五軍。國民黨軍將這個狹窄的區域圍困得鐵桶一般密不透風,僅環繞解放區的碉堡就修建了六千多座,致使李先念部的數萬官兵猶如在汪洋大海中困守於一葉孤舟。

中原軍區想盡一切辦法生存下去。

八千多名編餘幹部和戰士被要求複員。——中央的指示是:“如果你處隻能養活五千人,那就隻留五千人,其餘不願走者可令其隱蔽或遣散。”同時,富有作戰經驗的基層幹部被秘密向外轉移。當時,由於黃河決口而流離長江沿岸的難民需要返鄉,國民政府為這些難民專門開辟出一條北返的通道,很多共產黨幹部化裝成難民通過了國民黨軍的封鎖線。聯合國救濟總署在宣化店設有辦事處,共產黨人通過大量的工作,用救濟署的名義和證件也轉移出不少幹部。中原軍區還製造了大量惟妙惟肖的假證件,包括外國通訊社的記者證、國統區百姓的身份證,甚至還有國民黨軍隊的軍官證,這些假證件居然有效地掩護了一些轉移幹部的身份。為了化裝轉移,中原軍區組織部專門設立了一個化裝轉移站,召集有敵後工作經驗的同誌傳授化裝技巧,並根據需要轉移幹部的年齡、口音、長相和氣質,精心設計其化裝後的身份與經曆。僅這個化裝站,就成功轉移出四百多名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