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1 / 3)

幹預欲望的司徒雷登,經曆了中國近代史上所有的動蕩歲月。他在南京的一所神學院裏當教師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他因為對革命十分向往而結識了孫中山。在孫中山宣布辭去大總統的演說會上,他是在場的唯一一位外國人。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夕,他受教會委托來到北平籌建燕京大學,籌款、選址、確定校名都是他一手操辦,他決心把這所風景如畫的私立大學辦成世界一流學府。他的努力成功了。燕京大學聚集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學者,而學生多數成為開創中國新時代的前鋒。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之後,為了能使中國軍隊齊心抗戰,他甚至以南京國民政府特使的身份去東北勸說張學良“易幟”。他與很多國民黨官員與國民黨軍將領私交很好。因為真心認為蔣介石是孫中山革命的唯一繼承人,他對蔣介石的傾慕幾乎到達了崇拜的地步。

他已是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殊符號。

美國對日宣戰後的第三天,日軍將其逮捕。日方試圖用他作為與美國和蔣介石討價還價的人質,同時也是對燕京大學不接受“奴化教育”的一種威脅。但是,日方沒能讓司徒雷登低頭,他宣布已把生命交給了他信仰的上帝和他熱愛的中國。日本投降後第三天,被囚禁三年零八個月的司徒雷登出獄了,他立即被飛機送往重慶,流亡在那裏的燕京大學的師生們看見麵容憔悴的老校長,與他相擁而泣。

就在馬歇爾為國共兩黨的難以調解感到萬分苦惱的時候,司徒雷登在蔣介石夫婦的建議和安排下會見了馬歇爾。——他坦率地承認,在這之前,他隻是聽說過馬歇爾的名字,之所以前去拜會,完全是因為他對這個承擔著特殊使命的人有點好奇。司徒雷登並不知道,這種老年人的好奇心會給他的晚年生活帶來巨大的麻煩。初次會見,他隻是耐心地聽馬歇爾詳細介紹了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和分歧。然而,兩個月之後,他在北平接到了來自馬歇爾的邀請,請他出任美國駐華大使。

他和蔣介石都感到吃驚。司徒雷登已經準備退休了,為此他已提出辭去燕京大學校長一職;同時,他根本沒有任何從事外交工作的經驗。而令蔣介石吃驚的是,雖然他與司徒雷登私人關係很好,但在中國政局萬分敏[gǎn]的時刻,司徒雷登並不是出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合適人選,堅決支持國民政府的駐華美軍司令官魏德邁已經做好了就任的準備。更讓蔣介石憤怒的是,馬歇爾事前沒有征求自己的意見,卻征求了共產黨方麵的意見,周恩來鼎立推薦的人就是司徒雷登。而馬歇爾選擇司徒雷登的理由也讓蔣介石有口難言:“我之所以要求他出任,是根據所有在中國的知情人士,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的反應,他是一位具有獨一無二地位的、受到普遍尊重的外國人。他完美無缺的人格標準以及五十年來在中國的所作所為,乃西方世界最後的榜樣,國民黨和共產黨都同樣信任和仰慕他。”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日,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了對司徒雷登出任駐華大使的任命。

四天以後,司徒雷登告別燕京到南京上任。他的首要工作就是和馬歇爾一起製止中國的內戰蔓延。

但是,在河南、湖北、山東、山西、河北以及東北地區,國共兩軍的軍事衝突不斷發生,而且已有愈演愈烈之勢。司徒雷登立即感到自己幾乎無能為力,他和馬歇爾共同預感到,他們的調解麵臨著最後破裂的危險。而司徒雷登對蔣介石的勸告是:唯一的辦法是重新贏得民心。

司徒雷登的勸告不是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