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節(1 / 3)

其次是政治戰,其基本內容是“強化保甲製度”——“組訓民眾,人必歸戶,戶必歸甲,甲必歸保,而不遺漏一人,不散失一份力量。”政治戰的目的是:全麵控製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枯竭共產黨軍隊的兵源和糧源。

經濟戰內容的有趣之處在於,國民黨決定仿照共產黨的做法實行土地改革。國民黨執政中國以來,不但沒有實行孫中山平均地權的主張,反而使土地更加集中在地主富農手中。國民黨決心進行土地改革。蔣介石說,可以由國民政府貸款給佃農,使之向地主分期還本,若幹年後佃農即可領得耕地成為自耕農。問題是,這個暗藏陷阱的“土地政策”會使佃農更加貧困,心知玄機的地主們當然願意接受,但是佃農們呢

渡過黃河之後,毛澤東騎馬沿黃河東岸南下,又循湫水河上行,三月二十四日到達山西臨縣交鎮三塔村。雖然國民黨“總體戰”戰略已隆重推出,但是毛澤東依舊對共產黨人贏得戰爭的勝利充滿信心,他說:“同蔣介石的這場戰爭可能要打六十個月。六十個月,五年也。這六十個月又分為兩個三十個月:前三十個月時我們‘上坡’、‘到頂’,也就是說戰爭打到我們占優勢;後三十個月叫做‘傳檄而定’,我們是‘下坡’,有的時候根本不用打仗,喊一聲敵人就投降了。”——僅僅十三月後,共產黨軍隊渡過長江,一路向南追擊潰逃的國民黨軍,那時候果真是“根本不用打仗”了。

當毛澤東離開陝北,向全國戰場的核心地帶走去時,國民黨的“國民大會”開幕了。國民黨決定要以“民主國家”的慣例,為中國人民選舉出“合乎民意”的“總統”和“副總統”來,“使整個國家走上民主和法製的軌道”。

誰當總統沒人懷疑蔣介石是當然人選,但蔣介石本人卻提出他不願意當總統,他主張首屆總統應該由一位黨外人士擔任,並且應該符合下列標準:一、在學術上有成就;二、在國際上有聲譽;三、對國家有貢獻。蔣介石當眾宣布自己無意競選總統,之後就退出了會場,結果與會者的思維頓時陷入混亂。有人揣測蔣介石的意思是要推選北大教授胡適當總統,甚至揣測也許蔣介石已經事先征求了胡適的意見。混亂之後,出自黃埔的多數國民黨軍政大員認為,蔣介石實在不願當總統也好,但是要當有實權的行政院院長。而戴季陶等國民黨中的強硬派堅決主張由蔣介石來當總統,認為除了蔣介石之外別人都沒有這個資格。爭論的結果是:“一致推舉蔣做總統候選人”,由陳布雷打電話向蔣介石說明。

陳布雷的電話打了,蔣介石還是推辭。

十分棘手的問題上了國民黨中央常委會,蔣介石到底當不當總統候選人兩種對立的意見開始重新爭論。可是,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爭吵了,行政院院長張群索性道破了天機:“並不是總裁不願意當總統,而是依據憲法規定,總統是一位虛位元首,所以他不願意處於有職無權的地位。如果常委會能想出一個補救辦法,規定在特定期間,賦予總統以緊急處置的權力,他還是要當總統的。”高官大員們恍然大悟,當即推舉張群、陳立夫和陳布雷三人去麵見蔣介石,轉達中央常委會的意見:如果他願意擔任總統,就在憲法外另立條款,賦予他以必要的特殊權力。

蔣介石立即同意了。

所謂賦予總統必要的特殊權力,就是“國民大會”後來通過的《請製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案》。根據這個條款,未來的“總統”將被“授予總統采取緊急措施之權力”,從而擁有一切軍政大權,而隻要共產黨還沒被徹底掃清,都可以算作是“動員戡亂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