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節(1 / 3)

時,橋被守軍的炮火炸斷。吳新祿班長跳進壕溝,用自己的雙手和頭部撐起橋板,子彈打到他的身上,他依舊站立著,直到突擊隊從他頭頂的橋板上衝過去,直到他停止了呼吸。八師二十二團突擊二排登上城牆,排長孟慶印和戰士王躍東最先衝進突破口,並用火力掩護後續部隊突破。衝進城內的部隊遇牆挖洞,遇房跳窗,迅速穿插,逐漸接近義縣防禦核心地區。二縱五師十四團在外圍戰中已經傷亡很大,在總攻中全團再次傷亡百人,一營長林克寬犧牲,政治處主任許樂夫負傷。一營在副營長白青天的指揮下,從城西南一直打到城東北,白青天負傷倒下,團長薛劍強親自指揮一營,政委任茂如率領二營頑強攻擊,團組織股長張明遠在率領三營攻擊鼓樓時中彈犧牲。

暫編二十師的指揮所被包圍了,王世高見大勢已去,給他的頂頭上司第六兵團司令官盧浚泉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電報發出後,手榴彈已經扔進來,指揮所內外百餘名守軍放下了武器,脫下軍裝的王世高被俘。

九月三十日,蔣介石飛抵北平。在北平的圓恩寺中,他給駐守錦州的範漢傑寫了一封信,讓範漢傑在“決定突圍”、“死守待援”和“不能守”中選擇其一。空軍的飛機立即起飛前往錦州空投此信。不久,範漢傑的回電到了,內容是:死守待援。蔣介石立即命令國防部第三廳與傅作義商量如何增援錦州。傅作義表示,可以海運九十五師和新五軍去葫蘆島,但陸路增援部隊隻同意抽調第十六軍和第六十二軍,因為華北的聶榮臻部已經攻占集寧,歸綏方向的軍事壓力日漸明顯。第三廳向蔣介石彙報之後,蔣介石決定先將九十五師海運到葫蘆島,並以第六十二軍代替新五軍由秦皇島開赴葫蘆島,增援部隊統歸駐守錦西、葫蘆島地區的第五十四軍軍長闋漢騫指揮。

十月二日,蔣介石飛抵沈陽,召集軍長以上會議。

關於東北戰局,無論衛立煌和廖耀湘有什麼意見,在蔣介石麵前已經沒有任何作用。蔣介石的意圖非常明確:錦州的範漢傑已經把林彪部的主力拖住了,大軍必須立即自海路和陸路全力增援錦州,以期與東北的共產黨軍隊進行最後決戰。至於決戰的結局,蔣介石說得也很清楚:能夠殲滅林彪主力,保住東北當然最好;東北即使不能確保,撤退之前也要給林彪主力以重創。蔣介石特別警告說,錦州一失,沈陽的下場將不如長春,因為現在長春還可以指望沈陽增援,到那個時候沈陽依靠誰來增援蔣介石表白了他的肺腑之言:“形勢的發展,實在出乎所料。錦州是東北我軍的咽喉,勢在必保。我這次來沈陽,是為了救你們出去。你們過去要找共軍主力找不到,現在東北共軍主力已經集中在遼西走廊,正是你們為黨國立功的好機會。我相信你們一定可以成功的……萬一你們這次不能打出去,那麼來生再見……我已經六十多歲了,死了沒什麼,可你們還年輕,再不聽我的話,一個一個都讓共產黨把你們抓了去!”到會的第四十九軍軍長鄭庭笈說,老頭子的最後一句話真是“不祥之兆”。

林彪到達了鄭家屯(遼源)。

在這裏,一份重要的情報讓他在大戰之前再次猶豫起來。

國民黨軍從華北、煙台抽調的部隊都已海運至葫蘆島,連同原來駐守在錦西地區的四個師,共十一個師組成了東進兵團,暫由第五十四軍軍長闋漢騫指揮,自錦西經塔山、高橋增援錦州;同時,由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指揮的十一個師及四個旅以及重炮、戰車、裝甲車等部隊,組成了西進兵團,從沈陽北出攻擊彰武、新立屯,策應長春守軍突圍,然後掉頭向西經阜新向義縣、錦州方向攻擊前進,以期與東進兵團在遼西走廊對東北野戰軍形成南北合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