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節(1 / 3)

,敵廖耀湘兵團此次被殲經過如下:當我軍包圍錦州尚未攻擊時,廖耀湘奉命向彰武前進,切斷我軍聯絡線,策應遼西作戰。當錦州戰鬥業已基本結束時,蔣介石十五號下午到沈陽,立即決定廖兵團與錦西之敵立即向錦州前進,十八日敵占新立屯,十九、二十兩日繼續向黑山前進,二十三、二十四日敵以新六軍與二〇七師一個旅猛攻黑山未奏效,新一軍企圖向北鎮包圍,二十四日夜發現我五、六縱隊趕到新立屯以東,二十五日十二時發現我三縱趕到大虎山以西時,敵遂改變攻錦計劃,轉向台安、盤山、營口方向前進,但二十五日敵四十九軍與新六軍之騎兵到達台安、盤山受我獨立二師之迎擊,敵誤以為台安方向有我主力,於是又改變計劃,各軍皆從大虎山以東地區向新民、沈陽轉進,但不意遭我五、六、七、八縱共四個縱隊的頑強堵擊,又受到我一、二、三、十縱隊的猛烈攻擊,遂全部被殲。

毛澤東發來電報,雖隻有寥寥一語,但欣喜之情充溢字間:“慶祝你們殲敵十二個師的偉大勝利。”緊接著,中共中央致電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諸同誌及東北人民解放軍體同誌們:

慶祝你們此次在遼西地區殲滅東北敵軍主力五個軍十二個師的偉大勝利。東北我軍在兩星期內連獲錦州、長春、遼西三次大捷,使敵人損失二十六個整師共約三十萬人的兵力,對於全國戰局貢獻極大。尚望激勵全軍,再接再厲,為全殲東北匪軍,解放沈陽而戰!

解放戰爭(Ⅱ)字數:3276 字號:大 中 小   沈陽,國民黨軍在整個東北的軍事指揮中心,已在林彪的刀鋒之下。

死亡的開端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深夜二十三時三十分,毛澤東起草了致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

(一)圍殲五個軍,俘敵數萬,極為欣慰。

(二)當麵敵人解決後,望以有力兵團(不少於三個縱隊)星夜兼程東進渡遼河,殲滅營口、牛莊、海城一帶之敵,堵塞敵人向海上的逃路。

(三)廖兵團被殲後,蔣介石將從葫蘆島運一部兵力加強營口,並令沈陽一帶敵軍向營口迅速退卻,此點你們必須充分的估計到。

(四)如果在目前的數日內,沈陽一帶敵軍已經或正向營口逃跑,則你們全軍須迅速向營口、海城方向進擊。

一個小時之後,毛澤東再次為中央軍委起草了致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

剛發二十七日二十三時半電給你們,接到你們二十七日十八時電及十一時半電,你們業已部署迅速向鞍山、海城前進,殲滅沈陽南下之敵,甚好甚慰。希望你們立即抽出幾個縱隊於明(今,原電文中筆誤)[二十八]日兼程東進,如能於二十九日渡過遼河,則沈陽逃敵跑不掉,否則,沈陽之敵有於三十日退到營口的可能。

廖耀湘兵團覆滅後,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隻剩下散布在沈陽周圍的遼中、新民、鐵嶺、撫順、本溪、鞍山、營口等幾個據點內的十幾萬人了。

沈陽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城市,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北寧線、中長線、沈吉線、沈丹線貫穿市區。流經沈陽城南的渾河,在三岔河附近與太子河交彙後注入遼東灣,河水注入大海的地方就是營口。

營口是東北殘存的國民黨軍唯一可能出逃的“水門”。

自東北野戰軍攻占錦州後,毛澤東不斷地給林彪打電報,反複強調東北之敵可能從營口逃跑,並催促林彪派部隊前往營口方向構築阻擊線。但是,林彪一直判斷廖耀湘已經沒有從營口撤退的可能,於是一個重大的疏漏出現了:駐守遼陽的國民黨軍第五十二軍軍長劉玉章,自告奮勇地提出由他率領部隊前去襲占營口——“以營口為後方,必要時可保遼南。”杜聿明同意了。第五十二軍動作神速,十月二十三日拂曉“從遼陽、鞍山出動”,二十四日黃昏便占領了營口。——這種一反常態的果決不免令人疑竇叢生,這個軍長似乎已有借機脫離東北戰場的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