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有意識地開始關注一些想法之前,移動的身體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把這些想法裝進了腦子,這樣就改變了我們的思想。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一直都在利用身體,隻是自己還沒有意識到。在這個腫瘤問題中,研究者發現我們經常無意識地努力解決這個案例,就是通過眼球的移動來檢測我們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最有趣的是,在學生認為自己找到正確答案之前,事實上他們已經在眼球移動的過程中發現了解決方案。
身體和頭腦之間存在的直接聯係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讓這個目的具象化。比如,溫暖的觸感會讓我們聯想到社交親密性,握拳讓我們感覺更加篤定。一個人一旦運動起來就會更願意去體驗某種想法,而該想法和這個運動具有一定相似性。這也是為什麼以模擬腫瘤問題解決方案的方式移動眼球會提高找到真正答案的概率。
有時候找到解決辦法的最好方式就是動起來。這是舞者已經遵循了多年的忠告。他們經常利用動作來創造新想法。當舞者試圖建立一個新動作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就是媒介,就像是藝術家利用油彩,或小提琴家利用小提琴的聲音來進行創作一樣。選擇不同樂器或者把油彩換成鉛筆會改變藝術形式,改變身體也會有同樣的效果。讓身體繃直起來,舞蹈的風格和形式就會被改變。身體結構就是創造力的最前沿,也是創造力的核心。思考過程遍布全身。換句話說,很多表演者是用身體來思考的。
對於行動影響思想的更有力的證據—特別是創造能力—可以在關於比喻的研究中找到。我們經常使用比喻,有時是為了跳出思維框架,有時是為了合理推論,有時則是為了先考慮一方麵,再考慮另一方麵。
但是這裏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當我們真正能夠完成創造性的比喻時,我們的創造力就會得到提高。當你讓人們做某些事時,比如給 measure(測量)、worm(蠕蟲)、video(視頻)加入一個新詞,由此形成三個新的合成詞,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個任務很難。答案是 tape (帶), tape measure(卷尺), tapeworm(絛蟲),和 videotape(錄像帶)。要想找到答案就需要在頭腦中搜索幾個詞之間的廣泛聯係,用有創意的方式把幾個詞聯係起來。這並不簡單。但是當人們真的實現“跳出思維框架”這個比喻時,就會變得更加有創造力,也就能更好地解決關於合成詞的謎題。
為了論證創造性比喻是真實存在的,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構建了一個用 PVC 管和硬紙板製成的盒子,每一麵長5英尺(約1.5米)。所以一個人可以舒服地坐在盒子裏。研究者把盒子放進實驗室,然後要求誌願者完成10個和上麵類似的關於合成詞的謎題,誌願者要麼坐在盒子內,要麼坐在盒子外。為了讓他們覺得坐在盒子裏不是一件奇怪的事,誌願者被告知科學家正在研究工作環境對思維造成的影響。驚人的是,坐在盒子外麵的人解決的合成詞謎題比坐在盒子內的人解決的要多,也要比他們自己在沒盒子的時候解決的多。
在我們有意識地開始關注一些想法之前,移動的身體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把這些想法裝進了腦子,這樣就改變了我們的思想。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一直都在利用身體,隻是自己還沒有意識到。在這個腫瘤問題中,研究者發現我們經常無意識地努力解決這個案例,就是通過眼球的移動來檢測我們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最有趣的是,在學生認為自己找到正確答案之前,事實上他們已經在眼球移動的過程中發現了解決方案。
身體和頭腦之間存在的直接聯係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讓這個目的具象化。比如,溫暖的觸感會讓我們聯想到社交親密性,握拳讓我們感覺更加篤定。一個人一旦運動起來就會更願意去體驗某種想法,而該想法和這個運動具有一定相似性。這也是為什麼以模擬腫瘤問題解決方案的方式移動眼球會提高找到真正答案的概率。
有時候找到解決辦法的最好方式就是動起來。這是舞者已經遵循了多年的忠告。他們經常利用動作來創造新想法。當舞者試圖建立一個新動作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就是媒介,就像是藝術家利用油彩,或小提琴家利用小提琴的聲音來進行創作一樣。選擇不同樂器或者把油彩換成鉛筆會改變藝術形式,改變身體也會有同樣的效果。讓身體繃直起來,舞蹈的風格和形式就會被改變。身體結構就是創造力的最前沿,也是創造力的核心。思考過程遍布全身。換句話說,很多表演者是用身體來思考的。
對於行動影響思想的更有力的證據—特別是創造能力—可以在關於比喻的研究中找到。我們經常使用比喻,有時是為了跳出思維框架,有時是為了合理推論,有時則是為了先考慮一方麵,再考慮另一方麵。
但是這裏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當我們真正能夠完成創造性的比喻時,我們的創造力就會得到提高。當你讓人們做某些事時,比如給 measure(測量)、worm(蠕蟲)、video(視頻)加入一個新詞,由此形成三個新的合成詞,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個任務很難。答案是 tape (帶), tape measure(卷尺), tapeworm(絛蟲),和 videotape(錄像帶)。要想找到答案就需要在頭腦中搜索幾個詞之間的廣泛聯係,用有創意的方式把幾個詞聯係起來。這並不簡單。但是當人們真的實現“跳出思維框架”這個比喻時,就會變得更加有創造力,也就能更好地解決關於合成詞的謎題。
為了論證創造性比喻是真實存在的,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構建了一個用 PVC 管和硬紙板製成的盒子,每一麵長5英尺(約1.5米)。所以一個人可以舒服地坐在盒子裏。研究者把盒子放進實驗室,然後要求誌願者完成10個和上麵類似的關於合成詞的謎題,誌願者要麼坐在盒子內,要麼坐在盒子外。為了讓他們覺得坐在盒子裏不是一件奇怪的事,誌願者被告知科學家正在研究工作環境對思維造成的影響。驚人的是,坐在盒子外麵的人解決的合成詞謎題比坐在盒子內的人解決的要多,也要比他們自己在沒盒子的時候解決的多。
研究者使用的10個文字謎題是:
1. Print(打印)–Berry(漿果)–Bird(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