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1 / 3)

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問題,這是典形的多種理論測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利用了人的僥幸心理,有專家做過實驗,如果有一次機會百分之百能獲得一百元,另外有十分之一的機會獲得一千元,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因為每個人都會相信自己是幸運兒。

這是人類共有的一個天性,如果沒有經過係統的學習認識,這是一個可以潛意識操控行為的手段基礎。無論如何,這個成功運作並不是建立在獲利的基礎之上的,完全符合法律程序,最終的目的還是幫助到了有需要的人群,這是一個操作非常成功的案例。

這名組織部官員並不像居中老頭般深沉,仍能從他輕微變化的臉部表情,推測出他對蘇秦安回答滿意的程度。

與套近乎老頭同居中的現役經濟學泰鬥之一的老頭,待場麵停頓了半晌,才組織完問題思路道:”小夥子,從你的簡曆資料中,我隻看到了你的平庸。雖然每個單項都是非常高的數值,但縱觀全局,你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能力或者特長。例如,你是名主攻經濟學學生,但卻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學習了五種外語,如果你把這些精力放在同一學科上,不是更能成為一位真正拔尖的人才麼?你同意我的觀點麼?“

蘇秦安怔了一下,自己的多頭發展優勢,居然被他貶得一文不值,想必泰鬥老頭,除了身為經濟學理論家外,還是位非常出色的談判專家。

蘇秦安知道對於談判專家而言,最能讓其信服的除了正麵用尖銳、強硬的言詞擊敗他,再別無他法了,在談判領域中隻相信實力,弱者隻能妥協。

蘇秦安從椅上站了起來,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老頭明白,他現在所處的地位並不是麵試官與應聘者的關係,而是同處平等、公平、公正的環境下的外交鋒戰。

這種過份的行為果然獲得了泰鬥老頭的首肯,蘇秦安清了清喉哤道:”自十二世紀馬可波羅沿著絲綢之路抵達蒙古,在那之前,我們國度通過這條貫通亞歐的絲綢之路,把絲、綢、綾、緞、絹等絲製品,陶瓷精品,荼葉等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

因為商品的強大競爭力,造成的是單方麵的強力輸出,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壟斷性傾銷。隻因受製於當時的生產生、運輸力,才沒法形成戰略性的經濟摧毀,讓當時的國力占盡先棋優勢。泰鬥先生,你認為我們當時需要所謂的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家麼?“

泰鬥老頭認同的點了點頭:”當然,因為經濟這個學科還未正式的出現,當時的自由貿易隻是受簡單利益驅動的一種自發行為,絲綢之路的興起、衰敗也就反證當今了經濟學的重要性。“

蘇秦安得到了他要的答案,繼續道:”是的,因為少了經濟學的指引,蠶繭抽絲成綢的機密最終被解密流傳出去,本應繁榮昌盛的絲綢之路一夜之間沉淪。這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證明,經濟學這門科學是從無到有,再到發展是必然的定律。我們的經濟學家必然也經常處於貿易強勢、對等、弱勢這幾個不同的位置,為了維護利益的最大化,我們不得不進行談判、商榷、協調。

由於,近代全球化的發展,商貿的發達,絲綢之路的效果越來越明顯,即使是世界超級強國美國、競爭力最強的日本,也不可能全方麵、全領域的處於貿易絕對強勢地位,我們就必須要用他們的思維去想問題,做到知己知彼,取得談判中利益最大化。而最快速理解他們思維的方法,就是去學習他們的語言,所以說我主攻經濟學,並修多門外語,並不存在主次的邏輯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