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很多來做婚姻關係心理谘詢的妻子交流,發現她們最感歎的就是,如今好男人越來越少了。而與一些丈夫聊天兒,我聽到的最多的也是,現在好女人成了稀罕物種,越來越難尋覓。
為什麼男人女人,丈夫妻子這兩個在世界上無法分割的角色,同時都對彼此如此失望和缺乏信心?我認為,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認知問題,仔細分析你會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個角色扮演的問題。
一出好戲演得精彩、動人,讓人回味無窮,一定是角色扮演到位,表演出色,才會獲得成功。
而對於婚姻來說,這無非也是人生的一出大戲,男人女人分別在其中扮演他們各自的角色。如果男人演得像男人,女人演得像女人,他們各自成功地演繹了自己的故事,這個婚姻就應該是成功的,而婚姻中的男人女人應該就是好男人好女人。
就人的本性來講,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屬於本質不壞的人,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是好人或壞人之分。如果這個人在未來的日子裏被公認為壞人,那肯定是後天的教育與環境的問題。
這個規律用到好男人好女人身上也是一樣的。所以,我一直認為,好男人是好女人培養出來的;好女人是好男人調教出來的。如果在婚姻中缺少好妻子,就很難有好丈夫,而沒有好丈夫就自然不會有好妻子,而沒有好妻子好丈夫就不會有好孩子。這就是客觀規律,無法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在我們看到的所有成功的婚姻中,首先是成功的妻子和成功的丈夫,是他們共同扮演好了自己該承擔的角色,共同負責任地把人生的舞台打理得很美好。因此,他們成為了人們羨慕的神仙伴侶。
因此,在我看來,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一定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妻子和丈夫共同努力,共同維護,共同成長。
隻不過由於男人和女人心理與生理的差異,導致他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同,男人可能更傾向於在社會上的打拚與奮鬥,而女人則注定成為家庭動物,對家庭的關注更多一些。
由於角色分工不同,就帶來了不同的角色要求。因此,人們希望男人們事業上能夠更成功,女人們能夠在家庭裏更成功,這並不是哪個人的看法,而是整個社會的傳統與約定俗成的認知。
但說句公道話,如今的社會對妻子的要求真的很高,她們不僅在社會上承擔著責任,在家庭裏也被賦予了更重要的責任。她要照顧丈夫,撫育孩子,維持自己家庭生活的正常運轉,因此,與男人相比,她們的付出的確非同一般。
因此,在男人女人需要共同參與社會競爭的今天,我一直認為,丈夫和妻子一樣需要承擔家庭生活的責任和參與撫養孩子的過程。男人們不可以以自己隻負責在外打拚,為家庭創造物質基礎為借口,放棄自己承擔家庭生活的義務和陪伴孩子的職責。
我認為隻要男人轉變觀念,願意與女人一起分擔他們的家庭事務,協助女人撫育孩子,你的家庭生活會更和諧、美滿。
我相信隻要男人們明確了這種參與的觀念,他們也是很願意幫助自己的妻子分擔一些家庭事務的,關鍵在妻子有沒有這個水平,把自己的丈夫培養成這樣一個富有家庭責任感的好男人。
想要培養一個好男人,一個好丈夫,一個好父親,妻子應該具備這樣的智慧:
據我所了解,很多妻子是包辦型的,家務、孩子她一手包辦,丈夫隻管負責在外麵賺錢,家裏是大撒把,什麼也不管,不是他不想管,而是妻子根本不讓他管。
這樣的妻子固然能幹,但是卻讓丈夫失去參與家庭事務與撫育孩子的機會,時間一長,他會產生惰性,對家庭也會有疏離感。他會覺得自己就是這個家裏的提款機,隻要往家拿錢就行。
這樣的丈夫在家裏,通常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外人,因為妻子隻和孩子關係親密,並不重視他作為一個丈夫的存在,這樣的婚姻可以維係下去,但卻缺少了很多甜蜜與溫馨,最失落的可能是這位丈夫。因為他被隔離在家庭生活之外,可這個隔離他的人是他的妻子。
如果妻子對這樣的丈夫滿意也就作罷,可通常這樣的妻子是不滿意的。
艾言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她和丈夫是一個單位的同事,隻不過丈夫是她們部門的領導,艾言非常能幹,除了上班,家務、孩子全都自己來負責。她認為丈夫隻需要把工作搞好就可以了,家裏的任何事都不需要丈夫操心。
可是,在艾言37歲的時候,她卻離婚了,丈夫與一個小他8歲的女孩相愛了。離婚以後,丈夫很快再婚,並且,妻子也很快給他生了一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