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極的清代茶館文化
由於經濟的繁榮,清代的茶館遍布於全國各地,清茶館、飯茶館、書茶館和戲茶館開始流行於當時的各大城市。
清代茶館遍布全國各地,其數量之多為曆代所不及。據統計,當時北京有名的茶館就有幾十家,上海比北京還多出一倍,而產茶勝地杭州的茶館更是鱗次櫛比,在西湖周圍,幾乎到了步步為營的地步。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就描述到 “(馬二先生)步出錢塘門,在茶亭裏吃了幾碗茶……又走到(麵店)間壁一個茶室吃了一碗茶,買了兩個錢處片嚼嚼,……又出來坐在那個茶亭內”。此外,清代民間茶館的繁榮甚至波及到了皇宮。乾隆年間,每到新年,朝廷即在圓明園中設買賣一條街,街中即有模仿一般城市所設的茶館,而且逼真如實,熱鬧異常。由此可見當時茶館吸引力之大、影響之深。
茶館繁盛的緣由
清代前期,由於統治階級的勵精圖治,出現了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清代的製茶業比以前更為發達,康熙中葉,福建甌寧一地就有上千個製茶作坊或工廠,大廠往往多達100多人,小廠也有幾十人。雲南普洱所屬的六茶山,雍正時已名重於天下,入山采茶製茶者很多。據乾隆《雅安府誌》卷七《茶政》所載的“茶船遍河”,可見當時茶葉的貿易之盛以及消費數量之巨大。
除了經濟的繁榮之外,清代的社會結構也有利於茶館的發展。清朝是滿族人統治的國家,旗人享有特殊的權利,在安定和平的局麵下,八旗子弟遊手好閑,頻繁出入於茶館、酒肆之中,帶動了茶館業的繁榮。
清代茶館的文化功能
清朝茶館的文化功能與前代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茶館仍然是供人們飲食、休息、娛樂、交流信息的活動場所。當時的茶館大約有四種,即清茶館、茶飯館、書茶館和戲茶館。
茶飯館則是針對普通民眾,但是其提供的飯食一般都很簡單,不像飯館的品種多。上文提及《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遊西湖,茶室供應的食品就有橘餅、芝麻糖、粽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栗子等,嚴格說來,這連簡單的飯食都算不上,隻是輔茶的點心。
書茶館在清代非常盛行,北京東華門外的東悅軒、天橋的福海軒等就是有名的書茶館,是人們娛樂的好地方。
戲茶館在清代也很常見,最早的戲館統稱茶園,是朋友聚會喝茶談話的地方,看戲不過是附帶的性質。這些戲館不收門票,隻收茶錢,可見茶館與戲曲的密切關係。
茶館文化的繁盛
清代出入茶館的人涵蓋了社會的各階層。這些人在茶館中演繹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這一定意義上講,茶館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人們在茶館中品的不僅僅是茶水,而是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及自己人生曆程中的酸甜苦辣。這也使得茶館文化在這一時期開始走向成熟。
茶館文化是市民茶文化的產物,而市民又是一個人數眾多、身份難以界定的龐大階層,由於出身不同、修養不同、貧富不同,需求也就各不相同。為滿足他們的不同需要,茶館的經營方式必然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甚至背離了茶館的基本原則。但恰恰是這樣一種多樣性和開放性成就了中國的茶館文化,因為大眾性、娛樂性、包容性才是茶館文化的精神之本。
知識小百科
中國古典茶館樣式——民族式
民族式,又稱“民居式”,也稱作“民族鄉土式”。民居,是指各地具有地域風格的民用住房。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雲南的傣家竹樓、新疆的氈包等。濃鬱的地域色彩和鄉土的氛圍不僅能營造出茶館別致生動的室內情調,也能使茶客體驗親切和質樸的民俗韻味。民族茶館借鑒特有的鄉土建築手法來營造室內空間。比如,借用徽派建築特色的徽式茶館,模仿特殊吊腳樓建法的傣族茶館等。通常為了烘托鄉土風味和民俗情韻,茶館內部陳設有諸如竹木家具、牛車、蓑衣、古井、石磨、水桶、水車等帶有地域風情的日常生活用具,以追求一種鄉村氣息。
日漸式微的近代茶館文化
近代中國的文化特征是文明與愚昧並存,先進與落後同在。中國的茶館文化自然也要受這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發生了很多變化。
老舍的《茶館》對近代茶館文化有兩段經典描寫:
“這裏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和飯菜。玩鳥的人們,每天在遛夠了畫眉、黃鳥之後,要到這裏歇歇腿,喝喝茶,並使鳥兒表演歌唱。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纖的也到這裏來,那年月,時常有打群架的,但是總會有朋友出頭為雙方調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麵(大茶館特殊的食品,價錢便宜,作起來快當),就可以化幹戈為玉帛了。總之,這是當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無事都可以來坐半天。”
“在這裏,可以聽到最荒唐的新聞,如某處的大蜘蛛怎麼成了精,受到雷擊。奇怪的意見也在這裏可以聽到,象把海邊上修上大牆,就足以擋住洋兵上岸。這裏還可以聽到某京劇演員新近創造了什麼腔兒,和煎熬鴉片煙的最好方法。這裏也可以聽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 一個出土的玉扇墜兒,或三彩的鼻煙壺。這真是個重要的地方,簡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這兩段話精準地概括了中國近代茶館的社會功能。
茶館文化的轉變
中國近代茶館文化與古代茶館文化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最主要的就是茶館中茶的角色轉化問題。茶館剛剛興起的時候,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飲食與休息,後來又有了娛樂和信息交流的功能,但喝茶還是重要內容。尤其是文人進茶館,講究茶、水、器,使茶館開始向高雅精致的方麵發展,與市民的“俗飲”一起成為茶館文化的兩大特色,二者互不幹涉,平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