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寧曾經對蘭默說起過一些令人氣憤的事情。曼寧曾說,他負責調查15名伊拉克人被伊拉克警方以印刷反伊拉克政府作品的罪名逮捕的事件,但最後發現這些所謂有問題的文件隻是針對政府腐敗的學術性批評,文章的名字叫《我們的錢去哪兒了?》,對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政府的腐敗問題提出了批評。這樣的文章,如果放在美國,並不比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上的厥詞更過分。他把這件事向上級報告,但上級卻讓他閉嘴,“他一點都不想聽”,上級告訴他“應該做的是幫助伊拉克警察找到更多的犯人”。從那以後,他開始質疑是否有真相,開始對美軍失去信心。
曼寧相信,2004—2009年記載著伊拉克戰爭50多萬個事件的巨大數據庫將從內部角度細致地證明“第一世界如何壓榨第三世界”。於是,讓這個沮喪的年輕人有所期盼的幻想,便是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和遍布世界的上千名外交官“一覺醒來,發現整個機密外交文件的儲藏室以可搜索的格式向公眾打開大門……外交醜聞被披露,他們定會心髒病發作”。他對蘭默說:“我得把這些文件弄出來……理由很怪誕……它也許能改變點什麼。”曼寧這樣告訴蘭默:“我不再相信好人對壞人的邏輯,所有隻是為一己私利而已。”
很快,蘭默就將聊天記錄提交給美國聯邦調查局。蘭默表示,自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關注國家安全麵臨的威脅。
5月29日,23歲的曼寧在伊拉克前方作戰基地,以非法下載和傳輸機密數據的罪名被捕,關押在弗吉尼亞州匡堤科(Quantico, Va.海軍陸戰隊基地),受到自殺監控(受到特別監視,以防自殺)。蘭默告發的動機和曼寧一樣,也是出於正義感,他們都有正義感,但動作卻正好相反。曼寧在7月被控8項罪名,美國軍方指控他在2009年11月19日和2010年春天向維基解密提供了巴格達事件視頻、美國國務院的秘密演示文稿以及多達25萬份的秘密外交電報。美國軍方指控曼寧觸犯了美國法典1030(a)(1)節的18個條款。美國法典這一節主要針對未經授權的計算機下載。不過,這並不是普通的犯罪。
2011年,曼寧將上軍事法庭受審。8項罪名如果成立,最高可被判處52年徒刑。曼寧將先接受706審查團(706 board)的評估,在審查團確認他的心理狀態後,才會考慮下一步法律行動。706審查團的命名源自軍事法庭手冊(Manual for Courts-Martial)的章節;針對個別案件,成立審查團的目的,一是厘清當事人是否患有無法判別是非的心理疾病,二是判別當事人的心理狀態是否有能力承受法庭訴訟。
曼寧案件讓維基解密和阿桑奇麵臨十分微妙的局麵。阿桑奇說:“我們從不知道曼寧是我們的信息來源,係統架構決定我們不會知道消息來源者的身份。”“如果我們相信這個指控,那麼曼寧就是被一名與維基解密毫無關聯的電腦黑客出賣的。很遺憾,我們不能挽救自己人。”
美國國內也有許多為曼寧喊冤的人。在美國人專門為曼寧創建的網站“救救布拉德利·曼寧”上,出現了帖子《簽名,為布拉德利·曼寧伸張正義》。該帖稱,不管是否真的把絕密錄像提供給維基解密,曼寧都不該被捕,更不該受到指控。
英國《經濟人》雜誌簡單介紹了背後的操作流程:“曼寧從政府網站上下載超過25萬份的外交文件,他把這些文件全都給了維基解密,維基解密又把這些文件給了新聞媒體,包括德國的《明鏡周刊》,西班牙的《國家報》以及英國的《衛報》(之後又傳給了美國《紐約時報》)。”《經濟人》雜誌評論稱,維基解密最強大的是它的數據,以高度加密的形式在網絡上流傳;而它最有價值的則是人員,比如曼寧。
SIPRNet情報網絡是張破網
至今,人們很少知道這些機密文件從而何來。
其實,這些文件全部來自美國SIPRNet情報網絡係統。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情報機構因為各自為政、不能共享有用情報,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無法及時防止恐怖襲擊而飽受批評。美國前駐外大使、職業外交官大衛·什恩曾在外交部係統工作37年。他說:“‘9·11’調查委員會曾指出,恐怖主義襲擊之所以未能避免,情報失誤有重大責任;由於政府部門間各自為政、溝通不暢,信息未能送達應該知道的機構。例如,聯邦調查局知道‘基地’組織支持者紮卡利亞·穆薩維試圖學習駕駛商用客機,卻沒有告訴中情局,而中情局當時得知將會發生一起航空密謀,正拚命想找出航班的細節。自那以後,政府部門間的情報分享成了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