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解密風暴衝擊波 (4)(1 / 3)

俄羅斯知名記者和博主阿列克謝·納瓦爾尼創辦了一家“維基解密”式反腐網站,以披露和揭發俄羅斯國內存在的貪汙腐敗行為。網民可以在上麵詳細披露知曉的俄羅斯國內腐敗行為,並在網站上展開討論。納瓦爾尼在俄羅斯是一個知名的公眾人物,還是俄羅斯多家大型公司的小股東,他一直呼籲俄羅斯商業行為應該具備更高透明度。就在2010年11月,納瓦爾尼指責俄羅斯石油輸運管道巨頭Transneft公司前任負責人在建造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時挪用至少40億美元公款,在俄羅斯引起軒然大波。

2010年8月,泰國政府出於安全考慮封殺了維基解密,然而不久“泰解密”(ThaiLeaks)就突然冒了出來,向泰國人提供解密信息。有人在美國微博網站Twitter上創建了一個鏈接,點開鏈接即可看到一個名叫“泰解密”的網站,這個網站和被封殺的泰國版維基解密提供的內容完全相同。“泰解密”的首頁上發布了一則英文聲明,稱泰國政府封殺維基解密的行為妨礙了泰國人民參與“網絡自由運動”,並表示“泰解密”將把維基解密網上有關泰國的全部“敏感信息”公布出來,用戶可直接下載。信息中包括一段泰國王儲開私人派對的視頻。

德國偉克斯報業集團仿效維基解密網站,開辟自己的揭秘信箱,歡迎民眾揭發秘密,或者上傳秘密文件,與讀者分享。偉克斯報業集團特別強調,他們不會透露揭秘人的姓名和地址。

此外,各個領域的山寨版維基解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比如,布魯塞爾解密(Brussels Leaks),聚焦於歐盟的山寨維基解密,已有一個網站和一個Twitter頁麵。該網站由媒體專業人士和社會活動家組成的協作團體舉辦,旨在“將歐盟內部運作的黑幕暴露在公共領域下”。

貿易解密(Trade Leaks),網站口號是“政治領域看維基解密,商貿領域看貿易解密”,網站上線幾小時點擊量就超過6萬。網站的理念是“個人和企業應采取互利和充分協商的交易(方式)來實現彼此的價值,而不是通過武力、欺詐、或騙取”。該網站由魯斯蘭·高更創立,他是澳大利亞的一名廉價消費電子產品零售商。網站允許任何人直接匿名發布資料,不是由網站審查資料,完全讓用戶自主評價信息的價值。

巴爾幹解密(BalKan Leaks),由阿塔納斯·喬巴諾夫建立,是一名住在巴黎的保加利亞裔人士,致力於按照維基解密步驟來提高巴爾幹地區政府的透明度並打擊腐敗。用戶通過匿名加密的方式上傳發布文件,網站在核實內容後再審查發布。網站格言是“巴爾幹無人可保密”,宗旨是“那裏有許多人想要讓巴爾幹變得更好,並且已經準備好來接受這一挑戰,我們正伸出援手”。

印尼解密(Indo Leaks),已經發布了一些敏感文件,比如,1975年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和美國前總統福特關於東帝汶的討論。

正當人們為全球範圍“信息化暴動”歡呼時,也有很多人認為,維基解密模式“不用負任何責任”的隨意性逐漸成為某種“與生俱來之惡”。史蒂文·阿福特古德是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政府保密計劃總監、2010年度美國電子前線基金會先鋒獎得主,曾在1997年迫使中情局公布年度詳細預算。他在博客中將維基解密稱為“信息時代的汪達爾主義”,“罔顧個人隱私與國家安全,是開放社會的敵人”。

雖然維基解密打著“維基”的名號,但是在匿名提供信息的機製之下,會帶來很大隱患。2001年,ABC電視新聞頻道曾引用“網絡匿名新聞線索”稱,10月底發生的郵寄炭疽病菌恐怖襲擊事件的背後操控者為伊拉克政府,然而7年後,美國聯邦調查局最終證實幕後真凶是一名與伊拉克毫無關聯、精神抑鬱的底特裏克堡陸軍防疫實驗室生物學家布魯斯·埃文斯。曾對這一線索深信不疑的《Salon》雜誌掌門人格倫·格林沃德在事後說,媒體應當吸取教訓,完整核實與公布信息提供者的身份:“這與信息本身同樣重要,一個潛在的撒謊者隻要察覺到有被暴露在輿論陽光下的危險,就會加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