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揭秘英雄的獨白 (1)(1 / 2)

多國通緝、深陷囹圄,阿桑奇仍然堅守自己的信念,繼續戰鬥。他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阿桑奇和維基解密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符號,他所堅持的理念已經成為全球支持者踐行的共同信念。

阿桑奇落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在2010年《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網絡票選中,阿桑奇盡管以超過38萬票高居榜首,但最終卻意外落榜,讓位於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

《時代周刊》給阿桑奇的入圍理由是:維基解密事件影響深遠,一方麵改變了美國行政機構的行事習慣,另一方麵又引來廣泛的法律爭議。在維基解密公布一係列外交機密之後,美國政府部門不得不改變“9·11”事件後鼓勵各部門互相分享數據文件的分享文化。同時,關於“是新聞行為、間諜行為還是盜竊行為”的爭議,也在維基解密事件後被廣泛討論。此外,Visa、萬事達等多家公司最近中斷了對維基解密的服務,又引起了上網權利認識的討論。

阿桑奇憑借“其領導的維基解密網站以史無前例的規模,將機密散布到公眾領域,成為‘革命性’力量”,入圍最後五強。從投票結果可以看到,阿桑奇獲得382026票,而且有92%參與投票的網民都把票投給了阿桑奇;紮克伯格隻有18353票,有52%的網民選擇了紮克伯格,兩者相差甚遠。但是,26歲的紮克伯格最終還是戰勝阿桑奇、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流行樂手Lady Gaga、阿富汗總統卡爾紮伊、智利礦工等。

在寫給紮克伯格的獲獎詞中,《時代周刊》主編寫道:“他和他的網站將5億人聯係在了一起,繪製了這些人之間的社交圖譜,為我們的世界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交換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式。2010年年度人物--馬克·紮克伯格。”《時代周刊》最後總結,“無論阿桑奇的命運如何,他的行為和其引發的文化誰也無法阻止,阿桑奇已經製造了一台‘誰也無法製止的機器’”。

《時代周刊》總編輯理查德·斯坦格爾撰文稱:“身處於當前的我們正在經曆一場變革。人與人以及人與組織之間的接觸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公眾對權威的信任感退化、權力逐漸分散,同時,更廣泛的信仰或許正在彼此交織。人們的身份感更容易變化,現在或許彼此的親密關係可以用鍵盤的敲擊來表達。”

斯坦格爾在文章中稱,紮克伯格的不同之處在於他處於這場變革的中心,他生於蘋果Macintosh電腦上市的1984年,他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時代的塑造者。Facebook用戶數量超過5億,每一天都有數十億的新消息發布於Facebook,占全球總量的十分之一。Facebook的信息量比任何一個政府都要大,所擁有的人數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人口,好比“世界第三大國家”,而紮克伯格正站在這個國家的中心。紮克伯格比阿桑奇更實至名歸,因為盡管維基解密影響到了公眾,而Facebook卻影響到了公眾的生活方式。

也許,阿桑奇不能當選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還不能看出維基解密的長遠影響。阿桑奇目前隻公布了百萬秘密文件的冰山一角,更多信息還在源源不斷的披露中。考慮到數十萬人已經掌握了泄密文件,敏感部分必會被間諜、政客廣泛應用,必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失之桑榆,收之東隅。阿桑奇在那不勒斯當選為2010年意大利“聖誕雕像”的年度人物,雕刻者傑納羅·費吉裏奧為其設置了“阿桑奇誕生”的場景。阿桑奇的雕像約15厘米高,手中捧著標有“維基解密”字樣的筆記本電腦,站在聖母瑪利亞等傳統聖誕人物的雕像中間,本是“聖嬰耶穌誕生”的場景就變成了“阿桑奇誕生”。阿桑奇的雕像售價約為130歐元。

不要扼殺揭露真相的信使

澳大利亞時間12月8日淩晨,阿桑奇在英國被捕前幾小時(英國時間12月7日),阿桑奇在《澳大利亞人報》網站發表文章“不要扼殺揭露真相的信使”,詳細講述了自己和維基解密背後的想法,為維基解密辯解。稱維基解密應當得到保護,而不是威脅和攻擊。

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1958年,時任《阿德萊德日報》老板兼編輯、年輕的魯伯特·默多克寫道:“在秘密和真相的賽跑中,真相總是會不可阻擋地獲得勝利。”

他的這番言論或許是影射他的父親基思·默多克揭露戰爭真相的事件。基思·默多克曾爆料:由於英國統帥的無能,無數澳大利亞軍人在加裏波第戰役中作出了不必要的犧牲。英國試圖使基思·默多克禁言,但默多克並未就此沉默。最終,他的努力促成了加裏波第這場慘絕人寰的戰役的終結。

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維基解密也在無所畏懼地公布那些理應得到公開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