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庸

國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簡稱,它應該是包羅宏富的。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及諸子學,以屈宋為代表的楚辭學,以左遷為代表的史學,以韓柳歐蘇為代表的文章學,以《詩經》、樂府、李杜韓白蘇辛周薑為代表的詩詞學,以周程張朱為代表的理學,以關王白馬高孔洪為代表的曲學,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為代表的小說學,還有其餘相關的如古文字、音韻、訓詁學、目錄版本學等諸種學問,應該是國學的主要內涵。我們的國家是偉大的多民族團結融合的國家,我們不能把國學局限於某一局部,這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國學也不是凝固、僵化的,而是隨著曆史的進步在不斷豐富發展,唐代的國學總比秦漢要豐富,後代往往勝過前代,國學經典著作的解讀,也隨著時代的進展而有所深化、有所革新,國學的典籍、文獻資料也有所擴展增添。近百年來,大量甲骨文的發現,青銅銘文的發現,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簡牘、古籍的發現,敦煌寶藏大量經卷典籍的發現,西部大量古文書簡的發現,不是使我們的國學、我們傳統文化的內容都大大地豐富了嗎?使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嗎?所以,國學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思想、民族意誌的共同載體,是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城,是我們偉大民族頂天立地的思想根基、力量根基,也是我們不可被戰勝的強大自信力量的源泉。

從內容上看,國學與傳統文化部分內容是重疊的,但國學並不能完全等於傳統文化研究。西方文化進入以前,中國已經有兩千年以上的學術文化傳統,形成了一個自己的體係。在西方文化大舉襲來的情況下,近代中國產生了“國學”的觀念,來應對西方文化進入後的文化格局,作為一個與西學、現代學科相區別的一個分類,來指稱中國傳統的學術。而“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其範圍就廣得多,既包括學術的形態,也包括非學術的形態。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要比國學的內涵大,國學是一種特殊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從研究的態度上看,國學的特殊性首先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擔當意識。搞國學的人之所以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個人的生計、名利,也不是為了某種具體的功利,而是要自覺地擔當起保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古代先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境界,“濟世安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學宗旨,應該首先得到繼承和弘揚。在研究方法上,國學研究不排斥學習、借鑒、引進外來的研究方法,但更強調對傳統研究方法合理因素的吸收和繼承,或者說,它是在傳統的訓詁、考據、義理、詞章方法基礎上,去吸收、融合西方現代的學術研究方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國學不僅是在現代西學衝擊下對固有知識體係的一個簡稱,同時也因為這個固有的知識體係裏麵它有一些內在的脈絡,一些固有的體係結構,而對此是不可以用西方文史哲的研究方法來簡單處理的。相反,隻有既立足於中國學術傳統,又具有現代學術意識,才有可能在國學研究中作出突出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自2005年創辦起,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這既是鼓勵也是鞭策,要求我們必須更好地工作,不辜負時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近三年來,我們循序漸進,擇要取精,在教學、科研上對國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們不提倡對“什麼是國學”作定義式的討論,甚至陷入曠日持久的爭論之中,而是鼓勵我們的老師在教學、科研中去摸索國學的基本內涵,搞清國學自身的規律及特點。讀者看到的這套國學研究文庫,便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部分老師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收入了一定數量來自社會的稿件,每部稿件都經過專家的嚴格審定,達到了該領域的較高水平。本文庫將每年推出幾部,希望能持之以恒,積少成多,對方興未艾的國學事業添磚加瓦、推波助瀾。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禮記·中庸》

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雲:“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範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雲:“應是我輩語。”

——《世說新語·文學》

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練名理。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於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途矣。

——《文心雕龍·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