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除了孫家和汀流河劉家,馮家的關係網後麵還有更強大的。
“九如巷四姐妹”——中國最後的大家閨秀
1930年秋天,徐誌摩在胡適的幫助下來到了北京大學擔任教授。第二年的4月,有一個叫卞之琳的學生和幾個同學一起編了一本《北大學生周刊》,於是他就向老師徐誌摩征稿。
卞之琳雖然是英文係的學生,可他很喜歡詩歌,上初中時,他曾從上海新月書店郵購了一冊《誌摩的詩》,吟後很是振奮,所以他很崇拜徐誌摩,當然徐誌摩也很是喜歡這個學生。
作為徐誌摩的愛徒與崇拜者,卞之琳也同樣對美女有著特殊的熱愛。
1933年秋天,卞之琳認識了一個從蘇州來北大中文係上學的女孩,這位蘭心蕙質、才華橫溢的“閨秀”愛好昆曲和文藝,兩人很談得來。這個女孩叫張充和,她就是張武齡和陸英的小女兒,後來又過繼給李識修做了孫女,所以她也是李蘊章的重外孫女。
張充和和她的3個姐姐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一起,被後世合稱為“九如巷四姐妹”,也叫“張家四姐妹”,是震撼中國的知名女性,其知名度在中國近代史上不次於宋家三姐妹,被稱為“中國最後的大家閨秀”。
1929年,張充和的三姐張兆和考入了胡適當校長的中國公學。和妹妹一樣,聰明可愛、單純任性的張兆和在這裏也成為了眾多男人的追求者。
這時,徐誌摩的好朋友,後來的著名作家、曆史文物研究家沈從文,經過徐誌摩的介紹,正在那裏當老師,於是他也就成為了追求者之一。沈從文曾悄悄地給張兆和寫了一大堆情書。但是張兆和沒有回應。後來學校裏起了風言風語,說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就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胡適理論。
張兆和拿著這些情書對胡適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適卻說:“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張兆和馬上回了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又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說說,做個媒。”張兆和連忙說:“不要去講,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
張兆和沒有得到校長胡適的支持,就隻好繼續聽任沈老師對她進行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後來沈老師終於抱得美人歸,1933年9月9日,沈從文在北平中央公園與張兆和結婚。
婚後不久的一天,在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新家——北平西城達子營28號,巴金、靳以等人在此小聚,因為卞之琳是徐誌摩的愛徒,所以和他們都很熟悉,也來此參加聚會,於是在這裏卞之琳才認識了張充和。
卞之琳和張充和這顆愛情的種子沒能發芽,雖然他整整愛了她60年,但這愛,卻被他深深藏在了心底。後來,張充和與德裔美籍學者傅漢思結婚,雙雙去了大洋彼岸。
張充和蘭心蕙質,才華橫溢;張兆和聰明可愛,單純任性;她們的二姐張允和則是被人形容為“年輕時她的美,怎麼想象也不會過分”的女人。
張充和的丈夫是漢學家;張兆和的丈夫是著名作家;張允和的丈夫則是中國語言文字專家、漢語拚音的締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現在用電腦打出中國文字的方法就是周先生研究出來的。
周有光出生在常州的青果巷。青果巷這個地方除了成長過周有光,還養育著3個人:一個是盛宣懷,另一個叫趙元任(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大師),還有一個叫瞿秋白。
周有光留學日本京都大學,在美國工作時和愛因斯坦麵對麵地聊過天,他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有“周百科”的外號。
她們的大姐張元和是著名的昆曲度曲家,她的丈夫顧傳玠是著名的昆劇藝術家,蜚聲曲壇,是曲學大師吳梅的摯友。
前麵說過,想成為大家閨秀其中要有一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必須要有閨秀的容貌,這可不是你自己能夠左右的事情。“張家四姐妹”的母親陸英,正好就滿足了她們能夠成為大家閨秀的這個必要條件。
這位從揚州東關街陸公館走出去的二小姐,就是一個讓人眼暈的絕色美人。以至於在媒婆掀開她的蓋頭時,讓所有的婆家人都愣住了——“不得了!新娘子太漂亮了,光芒四射。”
但是正如張充和所說:“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鬥轉星移,“最後的閨秀”離我們遠去了。不過新的“閨秀”正在蓬勃地炒作,而且會層出不窮。
佩玉女人,眼花繚亂的關係
前麵說隻有“虛職”的李昭慶,同樣把李家的姻緣網更加發揚光大,當然不隻是他的孫子李國源(垣)娶到了國務總理的女兒段式萱,他的女兒也一樣將姻緣網聯結得出神入化。
李昭慶字子明,號幼荃。他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身端正,以員外郎身份從戎後,被曾國藩稱讚為“沉毅英練不亞諸兄,海內人才萃一門”的小將。30歲時,他就統領武毅忠樸四營,後又統鬆鳳兵一萬餘人。每次戰中,他都“匹馬斫陣,所向無前,每戰必勝”,不過他“時以家門盛滿為懼,退居人後”,所以才沒求得官職。
不過英雄薄命,李昭慶39歲便早逝了。但是他仍然留下了4個兒子和4個女兒,他的這些兒女又將李家的姻緣網擴展得更加宏大。
他的長子李經方早年就過繼給了李鴻章,也就是李鴻章的長子。當然,那時李鴻章還不認識趙繼蓮。三子李經榘的夫人是清政府第一任駐英國公使郭嵩燾的女兒;四子李經敘的夫人是禦史許其光的女兒;長女的丈夫是淮揚道吳學謙;四女的丈夫則是四川總督劉秉璋的長子劉體乾(後來的四川宣慰使、民國江西省主席)。
說起李鴻章的摯友劉秉璋,應該說李劉兩家有著無法理清的姻緣紐帶,而且要從旁支算起那就更加繁雜了。
劉秉璋字仲良,他比李鴻章小3歲,出身於平民家庭。但是他有精英的老師,所以在他34歲時便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後來他由翰林院編修投筆從戎,很受李鴻章的賞識。所以在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時,他便成為了知心幕府,同時也是淮軍中除了李鴻章之外的唯一一名進士。據說他在升任浙江巡撫時,正值中法戰爭爆發,李鴻章便派他率軍坐鎮杭州。在戰爭的關鍵時刻,他就對家人這樣說過:“萬一戰場失利,吾得對國盡忠,夫人要盡節,三個兒子(指長子劉體乾、次子劉體仁、三子劉體信)要盡孝,小四、小五尚小,送給李鴻章了。”你看,他和李鴻章有著怎樣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