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累了。他也覺得自己的行為有點過分了,但轉念一想,這個地方自己也就來一回,反正人海茫茫,誰也不認識誰,管他呢!

當他提著烤鴨,敲開孫老板的家門時,孫老板看著他手中的烤鴨,眉開眼笑,說“你怎麼知道我喜歡吃這個?”接著,兩人在客廳聊得還不錯。

一會兒,孫老板的夫人從外麵回來了。孫老板正要介紹小王與他夫人認識。小王抬頭一看,驚呆了,原來孫老板的夫人正是買烤鴨時跟他對罵的中年婦女。她不管小王是不是客,指著小王,對孫老板說:“你趕緊讓他出去,我不歡迎這麼沒素質的人!”

小王主動灰溜溜地從孫老板家溜了出來。工作的事就因為這一個小小的插曲給黃了。他後悔不已,為什麼這個世界這麼小呢!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巧事,有時候,我們在一個陌生的角落,碰到一個陌生的人,閑聊幾句,竟然發現彼此居然有一個共同的熟人,然後不由地感歎,這世界真小啊。

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而我們通常以為碰見認識的人或是有關聯的人不是那麼容易,實際上,這種事情的發生比我們想象的要容易得多。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的“小世界定律”。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想要描繪一個聯結人與社區的人際聯係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這個現象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現代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開放和靈活。網絡信息的發達使得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事都可以在瞬間傳播到任何一個地方,這也使得人與人之間取得聯係變得更加容易。

小世界定律告訴我們,既然人和人這樣容易聯係上,那麼我們搭建自己廣泛的人脈網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效果。這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近”。

小張在一家中型企業做銷售,閑暇時間他喜歡上網,而且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一有時間就將自己在商場打拚的體會、經驗、教訓、甘苦貼在網上。

有一次,在瀏覽博客網頁時,他發現一篇很精彩的專業文章。讀完之後,他發表了自己的讀後感以及對文章的肯定和讚美。這樣一來二去,他和作者建立了很好的“文緣”,四個月後,他們相約見麵,交談甚歡,對方邀請他到自己的企業去工作。

原來,這位網友竟然是小張所從事的行業中第二大企業的老板。由於他們在網上不設防地交流,對對方的價值觀、愛好興趣、處事能力等已經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所以,他與老板相處得很融洽。他在這家企業工作開展得順風順水,老板已把他作為營銷中堅培養,前途不可限量。

後來,他還利用網絡在全國十五六個城市結交了20多位知心的朋友,此舉大大促進了他業務的開展。

人際關係的進行並不是彼此相見後才發生的。因此,要想擴展自己的人脈,擴大交友範圍,就要意識到小世界定律的存在,隨時注意自己的形象,在認識別人“之前”就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比如在最開頭我們講的那個找工作的小王,他給孫老板及其妻子的印象是在正式見麵之前就形成了,要是在排隊的時候,他懂得禮讓,甚至幫助周圍的人,那麼他的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另外,還要善待你所遇見的每一個人,他們不僅可能成為你將來的熟人、客戶,甚至可能是你的貴人。有一句流行語: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而是在於你認識誰。在當前倍速知識經濟時代,人脈已成為專業的支持體係。如果光有專業,沒有人脈,個人競爭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若加上人脈,個人競爭力將是一分耕耘,數倍收獲。

第一部分 第2章 及早形成招人愛的人格魅力(1)

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的人格所具有的超強吸引人的力量,是一種使人喜愛、仰慕並渴望接近的性格品質。

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是由內而外自然袒露出來的,能影響人於無形。有些人盡管長期相處,卻從未在人們的心目中掀起波瀾;而有些人偶爾相識,甚至隻有一麵之交,卻讓人難以忘懷,這就是人格魅力在起作用。

意識到自我角色的轉變

我們對自己應該誠實,不應該總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將自己與現實隔開。

很多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幾乎都把自己當成王子和公主,永遠沉浸在親友追捧寵愛的光環中,進入不了社會角色。

對於年輕人來說,對自我角色的正確認知是很重要的。由於接觸社會的時間不長,對社會沒有清楚的認知,很多年輕人對自己的角色非常模糊。要想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在工作中獲得成功,首要的任務就是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找到在社會中的正確定位。

角色的轉變很好理解。每個人在社會上都充當著不同的角色,而每個角色所需要的處世態度是不一樣的。在父母麵前,你的角色是孩子;在老師麵前,你的角色是學生;在老板麵前,你的角色是員工;在下屬麵前,你的角色是領導。你可以在父母麵前撒嬌,但不能在老板麵前撒嬌;你可以命令你的下屬,但不能命令你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