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繼承了皇位之後,就雄心勃勃地想將文景之治的盛世繼續下去,於是便開始實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權,為了更多地選拔人才,武帝還下詔命令全國官吏向中央推薦人才,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這次推薦考試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見他,探詢治國的良策。董仲舒便將自己的一整套經過發展的儒家治國思想說給武帝聽,武帝非常讚賞。但是武帝的改革卻遇到了阻力,這阻力主要是來自當時的太皇太後竇氏,即武帝的爺爺漢文帝的皇後。從她做皇後到這時,已經有了四十年,竇氏家族在朝廷的勢力已經很龐大。按照規定,分封的一些王與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竇氏的親屬們都不願意到那些邊遠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結,違法亂紀的事經常發生。而竇氏和武帝的治國思想也有很大的分歧。

竇氏喜歡的還是在漢朝初年很盛行的黃老思想,即遠古的黃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無為而治”,這是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國思想,這使國家的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現。但到了武帝時期,因為分封的諸侯王們對抗中央,所以武帝迫切希望加強中央的權利來壓製地方勢力。而武帝此時還沒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竇氏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趙綰提出竇氏不應在幹涉朝政時,惹惱了竇氏。竇氏逼迫武帝廢除了剛剛實行的一係列的改革措施,武帝所任命的公卿大臣橫遭黜免、殺害,然後,竇氏寵信的人接替了這些重要職位,實際上竇氏掌握了朝廷的一切。這對武帝是一個打擊,於是,他開始四處遊浪射獵,不再過問大政方針。由於長公主在太皇皇太後麵前的保護與武帝自己的韜光養晦,才使他的帝位得以保全。

公元前135年,竇氏去世,武帝終於可以推行自己的改革思想了,他馬上將竇氏的人一律罷免,將自己當初提拔的那些大臣重新重用,治國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張,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對付地方的豪強勢力。

第二部分:一代霸主漢武帝

一代霸主漢武帝(4)

勵精圖治,苦鑄大漢版圖

這時的漢朝一方麵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麵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所以,武帝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采取了一係列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

在政治方麵,首先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頒行“推恩令”。在高祖劉邦時期,曾經封了很多劉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後來這些同姓王的後裔卻橫行鄉裏,對抗中央,不肯聽從中央的命令。為了徹底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武帝就頒布了這項命令,內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布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新的侯國脫離原來王國的限製,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

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當時的丞相負責管理文武百官,實權很大,所以皇帝有時就不如丞相的權力大,這是皇帝們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後,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麵主要是削弱相權。

再是設置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製。公元前106年,武帝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個方麵對地方進行監督。刺史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強們相互勾結、對抗中央,重蹈原來同姓王犯上作亂的局麵出現。同時,刺史也要負責向中央推薦認為較好的官吏,對於政績不好的還可以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