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王下手了。已經成年而且在地方有些勢力的是五個王,如果他們聯合起兵,楊堅還很難對付。所以,在他們得知宣帝病逝的消息之前,楊堅便用假詔書將他們召回到長安,然後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和印信。五個王見自己無法與楊堅抗衡,便秘密聯係在外的另一個王起兵,但不久便被楊堅打敗。五王隻好尋機下手。一次,他們設下鴻門宴,請楊堅去,幸虧隨從的人有所察覺,拉他借口跑出來。然後,楊堅便以謀反罪殺掉了主謀的兩個王,其他三個不久也被除掉。宗室勢力被消除後,楊堅的皇帝之路平坦了許多。

解除了中央的威脅後,地方勢力也開始反對他,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將領紛紛起兵。經過打與拉兩手策略的較量,楊堅在半年後,終於平定了三地的軍事力量,徹底控製了北周的政權,做皇帝僅僅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了。

到了公元581年的正月,楊堅走了一個前人使用過的體麵形式——禪讓。他讓人替周靜帝寫好退位禪讓詔書,然後送到他的王府。楊堅假意推辭,最後才接受了大家的意思,穿上皇帝服裝,登上心儀已久的寶座。這時的楊堅剛四十歲。

因為楊堅是繼承的父親的爵位隨國公,後來又進封為隨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為“隨”,但又覺得這個字有個和“走”同義的偏旁,於是,把這個不太吉利的偏旁去掉,成了“隋”。年號也按照慣例改了,定為“開皇”。但都城沒有變動,仍是長安。楊堅雖然改了隨字,但隋朝還是沒有逃脫短命的命運,僅僅三十年便滅了。說來也是巧合,當初楊堅奪取的是宇文氏的帝位,而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也是命喪宇文氏之手。

第三部分:盛世的開創者唐太宗

“氣管炎”皇帝楊堅(3)

政績卓著

文帝代周建隋,總覺得自己得到國家太容易,擔心人心不服,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戒備,他輕徭薄賦,勤於政事。每日晨起聽朝,有時太陽偏西尚不知倦。

為了隋王朝的長治久安,他總結了兩條經驗:第一條是節儉。在曆代封建皇帝中,隋文帝是特別重視節儉者之一。他教訓太子楊勇時說:“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奢侈就一定不能長久,你一定要厲行節儉。”他自己從輔助政時就提倡節儉生活,使之成為風氣,以致當時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製作,不用綢鍛綾羅,飾帶也隻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他稱帝後,更宣布“犬馬服玩,不得獻上”。對於以布袋進幹薑,以袋獻香料的官吏,都認為是浪費,大加斥責。《資治通鑒》中稱他:“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禦物,故弊者隨宜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有一次患痢疾,須配製止痢藥,藥方中有胡粉一兩,宮中竟然都找不到。還有一次,他要一條織成的衣領,宮中也沒有。平時進膳,所食不過一肉。如此躬行,成了他改革政治的一個根本條件。

第二條經驗是大殺貪官汙吏,文帝假托年幼時相麵人趙昭曾經秘密告訴他說:“你將來命該稱帝,但是必須大加誅殺才能鞏固新朝。”以此為據,他整頓吏治,建立起對官吏的考核製度,對廉官良吏賜帛贈田,晉級加官,布告天下,實行獎勵;對貪官汙吏嚴加懲處,派左右親信嚴密偵查百官的行為。有時甚至暗暗派人向一些官吏行賄,這些官吏一受賄就立即處死。

文帝執法嚴明,有一次,他發覺兒子楊浚生活奢侈,多造宮室,大怒,下令將楊浚抓起來,大臣楊素勸諫說處罰得太重了,文帝說:“皇子與百姓隻有一個法律,如果不這樣,豈不是要再立一個皇子律了嗎?”文帝的這一措施,使豪強官吏不敢過分作惡,貪汙行為大為減少,有利於與民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