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在正確標準的衡量下,許多有才幹的人被唐太宗納入高層領導集團,這包括原來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許多人,唐太宗不計前嫌,將這些人看成自己人來真誠對待,根據才幹大小委任官職,從而爭取了許多人為其效力。
除了這些選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還利用了在隋朝便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製度,這使選官的途徑增多了,選擇的範圍也擴大了,為一般的讀書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比原來的推薦製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著眾多新考中的人,高興地說,天下的良才都來為我服務來啦。科舉考試分兩種,一是常舉,定期舉行,一是製舉,由皇帝決定臨時舉行,考中後,原來有官職的人便可以升官,原來沒有官職的由吏部考核之後再授予官職。後來在武則天時期,還曾經舉行過武舉,考步馬武藝,作為武官選任的條件之一,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戰功的名將郭子儀便是從武舉中脫穎而出的。
唐太宗又精簡了機構。在隋朝時,中央的官員達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淵建立唐朝後基本上沒有變動。李世民命房玄齡負責調整精簡機構,最後確定官員的編製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也大量地節儉了政府的開支。
為嚴肅地方吏治,唐太宗還依照地理形勢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然後從京城的高官中選任觀風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獎懲。
唐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且是充分發揮其長處。對於曆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為宰相,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而戴胄則相反,他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結果他辦事異常幹練,案子從不積壓,深得唐太宗賞識。
唐太宗任人唯才是舉,不論親賢遠近,他有一句話,叫做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可以說是對他用人方針的生動概括。 唐太宗雖然求賢若渴,但並不是濫選濫用,也有著嚴格的原則,即惟才是舉,任人唯賢。凡是有才之士,不計較資曆地位和親疏恩怨都能夠兼收並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對於自己的舊屬和親信,唐太宗也不濫加任用,而是量才授予官職。
有一次,唐太宗要給功臣們封官賜爵。他讓人宣讀事先寫好的名單,並且說:“有不合適的,請提出來吧。”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許多仗,他一直認為自己的功勞最大,可一聽名單上把自己排在後麵,就不服氣地大聲說:“當初,我首先起兵響應您,東征西殺。可您怎麼把我排在房玄齡、杜如晦這些人後麵了?他們有什麼功勞?不過就是舞文弄墨,要不就寫寫劃劃嘛!”
唐太宗笑了,說:“叔父雖然首先舉兵起義,可您忘了?您後來還打了兩次大敗仗。房玄齡、杜如晦他們出主意,定計策,幫我取得天下,論功勞,應當排在您的前麵。您雖然是我的至親,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對您的封賞啊!”
大臣房玄齡說:“秦王府裏的舊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沒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唐太宗說:“設立官職,為的是選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辦事。不能以新舊分先後。新人有才幹的,就要升官;舊人沒有才幹的,當然不能提拔。要不然,國家的事情怎麼能辦得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