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而正在列隊前進的晉軍輜重部隊卻誤以為梁軍前來夾擊,慌忙中後退衝入了周德威的陣營,引起混亂。梁軍則趁機衝殺過來,致使周德威父子雙雙戰死。晉軍傷亡慘重,李存勖這才整頓局勢,稍稍穩住陣腳,然後率領騎兵出戰,奪取了梁軍的一座山頭。
這時天近黃昏,李存勖和眾將都打算收兵回營休整,但大將李嗣昭卻認為晉軍深入梁軍轄地,各方麵都不利,如果退走回營,梁軍追來時無法列陣相迎,必然不戰自潰。他主張用騎兵攻擊正在建營寨的梁軍步兵,因為王彥章的騎兵已經退走,山下隻有步兵。如果此時用少量騎兵襲擾,使步兵無法吃晚飯,在其後退時再趁機猛追,就可以一舉殲滅。李存勖聽後精神一振,立即命令李嗣昭等率騎兵先行出擊,自己督率大部隊增援。梁軍未料到晉軍會再次突襲追殺,陣勢頓時大亂,被殲近三萬之眾。
大戰胡柳陂,李存勖喪失了一員大將,但最後還是取得了勝利。不過,雙方傷亡都近三分之二,損失都很慘重。晉軍無力再進,回兵魏州休整。李存勖一舉滅梁的計劃未能實現,說明梁軍實力尚存,時機還未成熟。加上李存勖冒險突進,雖然取得勝利但並不是全勝。
貞明五年(公元919年)正月,晉軍將領李存審領兵進占德勝,並夾河築了兩城防守渡口。晉梁開始了德勝渡口之戰。四月,梁將賀瑰認為晉軍占據德勝構成的威脅極大,便開始進攻德勝。為防止晉軍從河上增援,又用戰艦十餘艘相連橫斷於黃河之上,還在戰艦上蒙蓋牛皮,壘上短牆以便防守。李存勖則命人率領三百敢死隊乘船衝入梁軍的戰艦之中,砍斷繩索,再用木製大桶裝滿柴草澆上油,點燃後順流漂下,隨後用兵船攻擊。梁軍大部分溺死或燒死。第一次德勝渡口保衛戰以晉軍取勝而告終。
不久,賀瑰病死,梁末帝命開封尹王瓚為北麵行營招討使。王瓚領兵五萬渡河襲擊澶州、魏州一帶,爾後撤回河南,然後,王瓚在距離德勝渡口上遊十八裏的楊村夾河築堡壘,並造浮橋與河南聯係。晉軍將領李存進針鋒相對,也在德勝渡口修建浮橋,加強防守,以便將來大部隊渡河作戰。
李存勖為大舉南進,先擴建了德勝北城,以便屯兵準備物資。為了襲擾梁軍,李存勖還親自率騎兵沿黃河南岸西進,邀擊梁軍的輜重補給部隊,但在返回的路上卻遭到了梁軍的伏擊,敗退突圍中幸得部將李紹榮接應救援才得以脫險。幾天後,李存勖便率主力與梁軍決戰於黃河南岸,大敗王瓚所部梁軍,殲滅萬餘人。晉軍又乘勝攻占了濮陽。濮陽位於德勝渡口南麵,這樣對於固守德勝又多了一個戰略要點。梁末帝看到王瓚作戰失利,便以戴思遠代替他為北麵行營招討使,領兵駐屯於黃河南岸牽製並阻止晉軍南下。德勝之戰最終是晉軍取得了勝利,為以後的戰略展開奠定了基礎。
從晉軍襲占楊劉,到胡柳陂之戰,再到德勝渡口爭奪戰,李存勖與梁軍爭奪這些黃河沿岸戰略要地的戰爭前後持續了兩年,雙方所用兵力均在十萬左右,反複拉鋸戰說明了這些渡口及據點的戰略地位對於雙方都極為重要,黃河作為天塹在軍事上都是雙方出兵前進的戰略基地。交戰初期,由於梁軍占有這些據點和渡口,後援充足,所以處於有利地位。晉軍攻占之後,一方麵可以進一步鞏固新得到的河北地區,更為重要的是,突破了黃河這個後梁首都最大的屏障,對後梁構成了致命的威脅。此後,李存勖之所以能出奇兵滅掉後梁,與晉軍先行占據有利地形,特別是占據重要渡口有著極大的關係。但晉軍限於山川地形,未能發揮騎兵優勢殲滅梁軍主力,而且自己傷亡也很重,因此後續力量缺乏,無法一舉南下直搗其首都,這就造成了雙方的對峙局麵,為積蓄充足的力量,李存勖又等了兩三年的時間,其間對河北地區變亂的平息無形中又分散了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