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擔任前鋒的“竹部步川部隊”試圖開槍驅散民眾。誰知道槍響過後,成千上萬的民眾驚慌亂跑,不但沒有讓開道路、反而把日軍的隊伍衝散了,還踩死了幾個日本兵。
鬼子軍官發覺硬衝硬闖不是辦法,隻好另打主意。
進入荔波的日軍主力為第三師團的第六聯隊和第三十四聯隊,各有三個大隊。
三十四聯隊有兩千多人,聯隊長二神力大佐想了個辦法:讓士兵們穿上老百姓的衣服,混在難民裏一起走。這個辦法的好處是能夠不引起騷亂,可以保證部隊在主幹道上前進;缺點是行軍速度很慢,而且無法征集糧草、無法攜帶輜重。所以,當三十四聯隊經過荔波到達獨山的時候,中國軍隊的各路人馬也趕到了,二神力大佐的軍需斷絕、後繼無援,第六聯隊又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隻好沿著原路撤退。
第六聯隊有一千五百多人,聯隊長是鬆山良政大佐。這家夥不願意和老百姓一起走,拿起地圖一看,發現除了主幹道之外還有一條岔路,心裏頓時充滿了喜悅,舉起指揮刀一指——“開路開路的”。
於是,第六聯隊就成了抗戰史上在貴州境內行進距離最長、走路最辛苦、損失最慘重的日軍部隊。而且,他們到最後也沒能到達獨山。
說來有趣。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日本學界出現一種學說,認為日本的人種和中國的“夷族”有關,具體的說,就是日本人的祖先也許和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有點血緣關係(這種觀點現在還存在,有些媒體還拿它當“新聞”炒作)。因此,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一些日本的社會學者紛紛跑到中國的西南地區來考察,除了寫論文、還繪製了地圖。
這些日本學者是來研究古人類學和“夷族文化”的,當然就喜歡往蠻荒的村寨裏跑。他們對地名的標注也十分細致,貴州的偏遠地方的一些山路,中國自己的地圖上沒有記號,日本的專業地圖上卻有標誌。
日軍的軍用地圖顯然也參考了這些學者的科研成果。於是乎,鬆山良政大佐的軍刀一揮,就把第六聯隊帶進了“苗人”的地盤(水族、布依族當時都屬於“苗人”)。
石板寨(貴州叫這個名字的地方很多)原先屬荔波縣的佳榮鄉,現在屬三都水族自治縣的九阡鄉。這是個有著一百多戶人家的水族村寨,在“苗人”聚居地,這麼大規模的寨子是很了不起的,一般沒有人敢來欺負他們。
可是,日本鬼子卻稀裏糊塗地摸來了。
石板寨的村民中,最先遇到鬼子的是潘讓。
那天上午輪到潘讓在雞賈河邊“看船”。
雞賈河其實是可以涉渡的。但因為是冬季,河水比較冷,所以村民們準備了一隻小船,免得過路的人因為趟水過河、被冰涼的河水弄濕了衣褲。渡船很小,每次隻能運送兩三個人,渡口也沒有固定的梢公,由各家各戶輪流“看船”。如果遇到當值的人家不會劃船,可以說幾句好話,請個熱心的小夥子幫幫忙。
潘讓就是這麼個熱心人,他已經是連續第三天看船了。雖然北風吹過河麵冷颼颼的,但他的心裏卻十分得意,“我是全寨子最會劃船的人”,他自己表揚自己。
上午十點過鍾,河對麵出現了四個人。表現能力的機會來了!潘讓趕緊把渡船劃過去,可惜渡船太袖珍,四個人要分成兩趟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