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1 / 2)

風光。

那個帶領我們穿越迷霧的人,後來回憶說:“1924到1925年,我們在原子物理方麵雖然進入了一個濃雲密布的領域,但是已經可以從中看見微光,並展望出一個令人激動的遠景。”

說這話的是一個來自德國的年輕人,他就是維爾納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

在本史話第二章的最後,我們已經知道,海森堡於1901年出生於維爾茲堡(Würzburg),他的父親後來成為了一位有名的希臘文教授。小海森堡9歲那年,他們全家搬到了慕尼黑,他的祖父在那裏的一間學校(叫做MaximiliansGymnasium的)當校長,而海森堡也自然進了這間學校學習。雖然屬於“高幹子弟”,但小海森堡顯然不用憑借這種關係來取得成績,他的天才很快就開始讓人吃驚,特別是數學和物理方麵的,但是他同時也對宗教、文學和哲學表現出強烈興趣。這樣的多才多藝預示著他以後不僅僅將成為一個劃時代的物理學家,同時也將成為一為重要的哲學家。

1919年,海森堡參予了鎮壓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的軍事行動,當然那時候他還隻是個大男孩,把這當成一件好玩的事情而已。對他來說,更嚴肅的是在大學裏選擇一條怎樣的道路。當他進入慕尼黑大學後,這種選擇便很現實地擺在他麵前:是跟著林德曼(FerdinandvonLindemann),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學習數論呢,還是跟著索末非學習物理?海森堡終於選擇了後者,從而邁出了一個科學巨人的第一步。

1922年,玻爾應邀到哥廷根進行學術訪問,引起轟動,甚至後來被稱為哥廷根的“玻爾節”。海森堡也趕到哥廷根去聽玻爾的演講,才三年級的他竟然向玻爾提出一些學術觀點上的異議,使得玻爾對他刮目相看。事實上,玻爾此行最大的收獲可能就是遇到了海森堡和泡利,兩個天才無限的年輕人。而這兩人之後都會遠赴哥本哈根,在玻爾的研究室和他一起工作一段日子。

到了1925年,海森堡——他現在是博士了——已經充分成長為一個既朝氣蓬勃又不乏成熟的物理學家。他在慕尼黑、哥廷根和哥本哈根的經曆使得他得以師從當時最好的幾位物理大師。而按他自己的說法,他從索末非那裏學到了樂觀態度,在哥廷根從波恩,弗蘭克還有希爾伯特那裏學到了數學,而從玻爾那裏,他學到了物理(索末非似乎很沒有麵子,嗬嗬)。

現在,該輪到海森堡自己上場了。物理學的天空終將雲開霧散,露出璀璨的星光讓我們目眩神迷。在那其中有幾顆特別明亮的星星,它們的光輝照亮了整個夜空,組成了最華麗的星座。不用費力分辯,你應該能認出其中的一顆,它就叫維爾納海森堡。作為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這個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時空和曆史中。

*********

飯後閑話:被誤解的名言

這個閑話和今天的正文無關,不過既然這幾日討論牛頓,不妨多披露一些關於牛頓的曆史事實。

牛頓最為人熟知的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如果我看得更遠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IhaveseenfurtheritisbystandingonyeshouldersofGiants)。這句話通常被用來讚歎牛頓的謙遜,但是從曆史上來看,這句話本身似乎沒有任何可以理解為謙遜的理由。

首先這句話不是原創。早在12世紀,伯納德(BernardofChartres,他是中世紀的哲學家,著名的法國沙特爾學校的校長)就說過:“Nosessequasinanosgigantiumhumerisinsidientes”。這句拉丁文的意●

屬於海森堡的篇章要從1924年7月開始講起。那個月份對於海森堡可算是喜訊不斷,他的關於反常塞曼效應的論文通過審核,從而使他晉升為講師,獲得在德國大學的任意級別中講學的資格。而玻爾——他對這位出色的年輕人顯然有著明顯的好感——也來信告訴他,他已經獲得了由洛克菲勒(Rockefeller)財團資助的國際教育基金會(IEB)的獎金,為數1000美元,從而讓他有機會遠赴哥本哈根,與玻爾本人和他的同事們共同工作一年。也是無巧不成書,海森堡原來在哥廷根的導師波恩正好要到美國講學,於是同意海森堡到哥本哈根去,隻要在明年5月夏季學期開始前回來就可以了。從後來的情況看,海森堡對哥本哈根的這次訪問無疑對於量子力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