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之二:大凡金閨女子有那幽會之事,沒有丫頭的配合是根本不行的,最著名的就是《西廂記》中的紅娘。可卿欲與賈珍相會,起碼去的時候要靠丫頭扶持,幽會的過程中也需丫頭望風,怎麼會被丫頭撞見就要自殺?
矛盾之三:賈珍幹什麼去了?即使丫頭撞見,憑賈珍一家之主的地位,無論采取威嚇還是安撫的方法,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鎮住兩個丫頭,至於鬧到可卿自殺?而且自殺的地點就在幽會的地點,莫非賈珍當場跑了不成?
矛盾之四:賈珍那樣大張旗鼓地辦喪事,哭得淚人一般也不避諱人,甚至“恨不得代秦氏之死”,他怎麼這個時候反而不怕了?
因為可卿的故事有許多疑問,所以又有許多其他故事版本出現,可說愈出愈奇,以致出現了“秦學”這個稱謂。我無意猜測可卿故事究竟是怎麼回事,我隻想貢獻幾點疑問。
其一,如果曹雪芹果真寫了天香樓故事,他就不該刪去。刪去,造成故事不完整,情節中斷,是《紅樓夢》一書最大的敗筆。我們承認《紅樓夢》偉大,曹雪芹偉大,可是我們也毋庸諱言,這裏麵也有敗筆存在,可卿故事就是顯例。曹雪芹在這裏完全把史書與小說的不同體裁不同路數弄混淆了。可是我們知道,曹雪芹作為中華曆史上最偉大的作家,有著明確的小說主體意識,他會出此下策?
其二,我們知道天香樓中有故事,完全由於脂硯齋的批語。曆史上一些為小說做批的人,比如金聖歎批《水滸傳》,毛宗崗批《三國演義》,張竹坡批《金瓶梅》,都是在已刊書稿上加批,批語與小說情節是兩回事。脂硯批《紅樓夢》卻是在稿本上批,這個稿本又是一個未定本,尚在修改當中,脂硯完全介入了小說創作過程,他的批語也可以看作情節的延伸與補充,是“不寫之寫”,天香樓故事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這在小說創作中是沒有先例的。如果說一部作品最後完成於閱讀的過程,有賴於讀者的參與,那麼可卿故事就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範例。為一部作品設計幾個結局,讓讀者去選擇,這在現代日本作家中有成功範例,可是沒有想到二百年前我們的曹雪芹已經這樣做了,他是通過批語與正文的結合造成了這種效果。這究竟是曹雪芹天才的創造,還是文人狡獪之筆?脂硯批語究竟出於誰手?
在可卿故事中,最讓我感到興趣的倒是脂硯之批。這裏麵的故事比可卿故事更引人想象。
第八十二問 天香樓的故事該不該刪
從脂批看,天香樓故事是曹雪芹聽了別人的話,為了維護可卿的麵子而刪去的。可是曹雪芹又做了一種似乎很巧的處理,一是在字麵上稍加逗露,比如特寫在天香樓請道士打醮洗業,寫兩個丫頭異乎尋常的舉動,寫榮府人聽到可卿死訊,“無不讚歎”(通行本做“無不納罕”)。同時,他又通過脂硯之批,把這個事情點出來,實際是不寫之寫。應該說這在小說創作上麵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創舉,他把正文與批語有機結合起來,把批語作為小說情節的一個必要補充來處理,所謂“空穀傳音”之法。
矛盾之二:大凡金閨女子有那幽會之事,沒有丫頭的配合是根本不行的,最著名的就是《西廂記》中的紅娘。可卿欲與賈珍相會,起碼去的時候要靠丫頭扶持,幽會的過程中也需丫頭望風,怎麼會被丫頭撞見就要自殺?
矛盾之三:賈珍幹什麼去了?即使丫頭撞見,憑賈珍一家之主的地位,無論采取威嚇還是安撫的方法,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鎮住兩個丫頭,至於鬧到可卿自殺?而且自殺的地點就在幽會的地點,莫非賈珍當場跑了不成?
矛盾之四:賈珍那樣大張旗鼓地辦喪事,哭得淚人一般也不避諱人,甚至“恨不得代秦氏之死”,他怎麼這個時候反而不怕了?
因為可卿的故事有許多疑問,所以又有許多其他故事版本出現,可說愈出愈奇,以致出現了“秦學”這個稱謂。我無意猜測可卿故事究竟是怎麼回事,我隻想貢獻幾點疑問。
其一,如果曹雪芹果真寫了天香樓故事,他就不該刪去。刪去,造成故事不完整,情節中斷,是《紅樓夢》一書最大的敗筆。我們承認《紅樓夢》偉大,曹雪芹偉大,可是我們也毋庸諱言,這裏麵也有敗筆存在,可卿故事就是顯例。曹雪芹在這裏完全把史書與小說的不同體裁不同路數弄混淆了。可是我們知道,曹雪芹作為中華曆史上最偉大的作家,有著明確的小說主體意識,他會出此下策?
其二,我們知道天香樓中有故事,完全由於脂硯齋的批語。曆史上一些為小說做批的人,比如金聖歎批《水滸傳》,毛宗崗批《三國演義》,張竹坡批《金瓶梅》,都是在已刊書稿上加批,批語與小說情節是兩回事。脂硯批《紅樓夢》卻是在稿本上批,這個稿本又是一個未定本,尚在修改當中,脂硯完全介入了小說創作過程,他的批語也可以看作情節的延伸與補充,是“不寫之寫”,天香樓故事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這在小說創作中是沒有先例的。如果說一部作品最後完成於閱讀的過程,有賴於讀者的參與,那麼可卿故事就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範例。為一部作品設計幾個結局,讓讀者去選擇,這在現代日本作家中有成功範例,可是沒有想到二百年前我們的曹雪芹已經這樣做了,他是通過批語與正文的結合造成了這種效果。這究竟是曹雪芹天才的創造,還是文人狡獪之筆?脂硯批語究竟出於誰手?
在可卿故事中,最讓我感到興趣的倒是脂硯之批。這裏麵的故事比可卿故事更引人想象。
第八十二問 天香樓的故事該不該刪
從脂批看,天香樓故事是曹雪芹聽了別人的話,為了維護可卿的麵子而刪去的。可是曹雪芹又做了一種似乎很巧的處理,一是在字麵上稍加逗露,比如特寫在天香樓請道士打醮洗業,寫兩個丫頭異乎尋常的舉動,寫榮府人聽到可卿死訊,“無不讚歎”(通行本做“無不納罕”)。同時,他又通過脂硯之批,把這個事情點出來,實際是不寫之寫。應該說這在小說創作上麵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創舉,他把正文與批語有機結合起來,把批語作為小說情節的一個必要補充來處理,所謂“空穀傳音”之法。
可是,盡管這樣,也留下許多難以圓滿的破綻。首先是秦可卿在病成那樣的情況下,能否到天香樓做什麼事情。其次是她在隱情曝露之後,有沒有可能自殺。可卿與熙鳳有同亦有異,相異之處就在於可卿比熙鳳有全局觀念,有維護整個家族的整體意識。從她魂托鳳姐一節來看,她很清醒地知道賈家覆滅是難以避免的宿命,可是她在難以避免的宿命麵前,仍要想出補救辦法來為賈家苟延殘喘。從這一點來看,她不可能自殺,因為她若自殺,無異自承與賈珍確有尷尬之事,她一死或許可洗清白,賈珍可就陷入尷尬的境地,再怎麼掩飾也難掩盡眾人耳目,僅從這一點來看,她也不會自殺。以她的聰明才智,會想出妥當的辦法加以遮飾,這對於賈家整體有利,她是一個在體製之內,在男性話語之中生活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