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時代
陳然
偉珍和再萍在省城的工地上做事。有一天,偉珍從腳手架上摔了下來,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就死了。再萍哭得死去活來。她已經是偉珍的人了。他們還打算好,再過幾個月,他們就回去做新房子,置辦家 具,結婚。可現在,她的天一下子塌下來了,怎麼辦呢。她一時想不開,晚上偷偷爬到偉珍站過的腳手架上,從那裏跳了下來。她以為那樣,就可以趕上偉珍了。
可憐的姑娘,也死了。
剛好有一個專門搜尋報料的記者從那裏經過,聽說了這件事,很興奮。要知道,找報料的工作很辛苦,既累又難以做出成績,不像搞專題的記者那麼神氣活現,文章一發就是整版,他的稿子卻是專門“ 補漏”的,哪裏缺個口子,就拿它們去塞縫。瞧瞧,這幾天他找了哪些勞什子:××路水管破裂無人修,大水一淌就是三鍾頭;大風刮倒橋邊樹,砸壞車頭沒商量;雨天路滑河水上漲;為補車胎街頭動 粗。那一次,一家早點鋪老板的幼女把手送進了絞肉機,讓他高興得要命,因為那篇稿子讓他破天荒地上了半個版。現在,他估計,這件事,可以讓他再上半個版。
不出所料,主任很大方地用筆一勾,劃了半個版給他。他的稿子突出的重點是,工地的安全設施有待完善,有關部門監管不力。
沒想到,第二天,另一家報紙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做文章,發了整版的文章,還配了多幅照片,一共差不多占兩版。文章大意是說,在現在許多人的價值觀和愛情觀比較模糊和迷亂的時候,這個純情的鄉 下姑娘的殉情,無異是一道絢麗的風景,讓許多人眼睛一亮,又像一根閃亮的鋼針,紮痛了許多人的心(原文大意如此)。總之,這件事值得人們深思。
那期報紙賣得非常好。它引發了各個層麵的人對這件事的討論。為此,每天四處找報料的那位記者還挨了領導的批,說他當初沒抓住興奮點,白白浪費了這麼好的題材。作為補救,領導派了一位資深記 者去偉珍和再萍所在的邊遠山區繼續深入采訪。那位報料記者陪同前往。
到了那裏,他們才知道,那裏是多麼的窮,窮得學生在寫“窮”字的時候都特意減少了筆劃。資深記者就在生活的“窮”和感情的“忠貞”上做文章。他發人深省地寫道:這裏,雖然個別地方窮得隻看 見光禿禿的紅土,是那麼的觸目驚心,可那土又是有骨頭的(硬度為證),有血性的(顏色為證),正是這骨頭和血性,孕育了再萍這個姑娘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他還在文中列舉了現代都市人對感情的 麻木和玩弄之種種,和那個殉情的姑娘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振聾發聵,達到批判的目的。
這一下,兩家報紙總算打了個平手。
現在的報紙大多是上了網的,既從網上引水,也向網上灌水。許多網民就跟在兩家報紙的後麵灌水。有的說,值。有的說,傻。有的說,直叫人慚愧而死。有的說,真是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啊。有的說 ,愚昧。有的說,現代人有救了。
緊接著,電視台也對此事件作了報道,並組織了專家進行討論。
另一家電視台則把雙方的父母請到了電視台。雖然老人們表情麻木,或低頭不語,但下麵掌聲熱烈,有的觀眾還在拚命擦眼睛。攝影鏡頭及時捕捉到了那個哭泣的畫麵。主持人問老人怎麼在那麼貧困的 環境下教育出了這麼好的子女。說到動情處,主持人也哭了。主持人的哭是那種引而不發的哭,看到主持人哭了,觀眾就更要大麵積地哭。頓時,哭聲夾雜著掌聲,就像玉米夾雜著高粱在風裏響成一片 (電視的背景畫麵是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