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優遊(1 / 3)

晏殊的成功,當然有“貴人”(其嶽父)從中相助的因素,但也不能完全說是“潛規則”。歸根結底靠的還是自己的本事,如果他隻是一個平庸的孩童,李虛已又怎麼會看得上家世寒微的他?就算推舉到皇帝駕前,當時一起接受皇帝麵試的也不僅僅是晏殊這一個“神童”,他又怎麼能脫穎而出,深受皇帝垂青呢?

14歲的晏殊,麵對皇帝,表現得超乎尋常的沉穩老練,他和幾千名進士一起參加 “殿試”,麵對由皇帝親自監考的大場麵,麵對這些比他多吃了幾十年飯的“大哥哥”甚至“老爺爺”們,他絲毫不怯場。《宋史》載:“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宋真宗大喜之下,賜晏殊“同進士出身”—皇帝特別恩準他和其他進士一樣,擁有“同等學力”。

小小晏殊,其成熟和老到遠遠超過了某些活過大半輩子的老臣,所以皇帝很放心地讓他陪太子(即後來的宋仁宗)讀書。然而,走到這一步,並非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有這樣一個例子,這位神童和晏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同樣處在開國不久的盛世,同樣早早地被地方官舉薦到朝堂,同樣被派到東宮陪皇子讀書,但是他卻不久就被貶出京,一生坎坷多難,少年夭亡。猜到了吧?他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

王勃雖然聰明,但性格倔強疏放,對皇家禁忌知之甚少,他的《檄英王雞》一文自以為是遊戲文字,卻無意間帶有挑撥皇室間骨肉相爭的嫌疑,於是唐高宗大怒,將他逐出京城,再不錄用。

當時在東宮陪太子讀書的並非晏殊一人,還有一個來自福建的神童蔡伯俙。太子年幼頑皮,晏殊每每苦口婆心地規勸,而蔡伯俙卻擅長獻媚,事事附和太子。宮裏的門檻很高,太子年幼個矮,邁起來非常費力,蔡伯俙就主動趴在地上,用後背給他墊腳。又有一次,真宗皇帝查考太子的文章,太子要晏殊代做,晏殊推辭不允,蔡伯俙卻搶著當“槍手”替寫文章。

後來,真宗駕崩,太子繼位,是為宋仁宗。仁宗對晏殊倍加重用,卻打發蔡伯俙去當地方官。蔡伯俙不服,詰問仁宗,仁宗道:“當時朕年幼,不分良莠,現在覺得治國一定要用正直可靠的人。”蔡伯俙聽了,羞慚滿麵,無言以對。當然,也怪蔡伯俙“生不逢時”,如果生在宋徽宗那樣的時代,得以充分發揮他“諂媚惑主”的專長,說不定除了蔡京外又多了一名姓蔡的大奸臣。

看來,晏殊能一直仕途得意,也絕非偶然,他不諂不侫,忠實可靠,這是他最出色的個人品質,也正好迎合了當時的政治氛圍。所以無論是宋真宗還是宋仁宗,都很喜歡和信任他。《宋史》載:宋真宗對晏殊十分看重,有時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就寫一個小紙條派人送給晏殊進行谘詢,晏殊每次回複時,都把宋真宗原稿和答奏的紙張粘在一起,以示絕無外泄遺漏之虞。這樣的謹慎幹練,皇帝豈有不喜歡的道理?

晏殊的成功,當然有“貴人”(其嶽父)從中相助的因素,但也不能完全說是“潛規則”。歸根結底靠的還是自己的本事,如果他隻是一個平庸的孩童,李虛已又怎麼會看得上家世寒微的他?就算推舉到皇帝駕前,當時一起接受皇帝麵試的也不僅僅是晏殊這一個“神童”,他又怎麼能脫穎而出,深受皇帝垂青呢?

14歲的晏殊,麵對皇帝,表現得超乎尋常的沉穩老練,他和幾千名進士一起參加 “殿試”,麵對由皇帝親自監考的大場麵,麵對這些比他多吃了幾十年飯的“大哥哥”甚至“老爺爺”們,他絲毫不怯場。《宋史》載:“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宋真宗大喜之下,賜晏殊“同進士出身”—皇帝特別恩準他和其他進士一樣,擁有“同等學力”。

小小晏殊,其成熟和老到遠遠超過了某些活過大半輩子的老臣,所以皇帝很放心地讓他陪太子(即後來的宋仁宗)讀書。然而,走到這一步,並非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有這樣一個例子,這位神童和晏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同樣處在開國不久的盛世,同樣早早地被地方官舉薦到朝堂,同樣被派到東宮陪皇子讀書,但是他卻不久就被貶出京,一生坎坷多難,少年夭亡。猜到了吧?他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

王勃雖然聰明,但性格倔強疏放,對皇家禁忌知之甚少,他的《檄英王雞》一文自以為是遊戲文字,卻無意間帶有挑撥皇室間骨肉相爭的嫌疑,於是唐高宗大怒,將他逐出京城,再不錄用。

當時在東宮陪太子讀書的並非晏殊一人,還有一個來自福建的神童蔡伯俙。太子年幼頑皮,晏殊每每苦口婆心地規勸,而蔡伯俙卻擅長獻媚,事事附和太子。宮裏的門檻很高,太子年幼個矮,邁起來非常費力,蔡伯俙就主動趴在地上,用後背給他墊腳。又有一次,真宗皇帝查考太子的文章,太子要晏殊代做,晏殊推辭不允,蔡伯俙卻搶著當“槍手”替寫文章。

後來,真宗駕崩,太子繼位,是為宋仁宗。仁宗對晏殊倍加重用,卻打發蔡伯俙去當地方官。蔡伯俙不服,詰問仁宗,仁宗道:“當時朕年幼,不分良莠,現在覺得治國一定要用正直可靠的人。”蔡伯俙聽了,羞慚滿麵,無言以對。當然,也怪蔡伯俙“生不逢時”,如果生在宋徽宗那樣的時代,得以充分發揮他“諂媚惑主”的專長,說不定除了蔡京外又多了一名姓蔡的大奸臣。

看來,晏殊能一直仕途得意,也絕非偶然,他不諂不侫,忠實可靠,這是他最出色的個人品質,也正好迎合了當時的政治氛圍。所以無論是宋真宗還是宋仁宗,都很喜歡和信任他。《宋史》載:宋真宗對晏殊十分看重,有時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就寫一個小紙條派人送給晏殊進行谘詢,晏殊每次回複時,都把宋真宗原稿和答奏的紙張粘在一起,以示絕無外泄遺漏之虞。這樣的謹慎幹練,皇帝豈有不喜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