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改稱護國軍,分兩路出師討袁。

蔡鍔出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北進四川;李烈鈞出任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東征兩廣;唐繼堯則兼任護國軍第三軍總司令,作為總預備隊留守雲南。

蔡鍔的入川部隊,以羅佩金為總參謀長,分為三個梯團,兩路入川。第一梯團由梯團長劉雲峰率鄧泰中、楊蓁等部隊,出雲南會澤、昭通一路,攻四川敘府(今四川宜賓);蔡鍔本人則親率第二梯團趙又新(士官六期)部、第三梯團顧品珍(士官六期)部,於1916年1月10日自昆明出發,經貴州畢節,攻敘永、瀘州。劉雲峰梯團入川後,首戰即攻克敘府,揭開了護國戰爭的戰幕。

最新卷第15節

這滇軍入川這一路,人數雖然不多,聲勢卻是不小,而且輕車熟路——因為這條路他們走的次數很是不少了。早在辛亥後不久,滇軍便以援助四川獨立為借口,在謝汝翼、李鴻祥的率領下首次入川,在富庶的自流井一帶消滅了一幫同情革命軍的會黨土匪,又順手抓了一把銀子才回來——為這個,四川革命黨很是耿耿於懷;隨後,在五都督反袁之役中,滇軍又響應袁世凱的號召,入川進攻占據重慶的川軍第五師熊克武的反袁部隊,協助川軍王陵基等部打垮了革命黨在四川唯一的一支像樣的武裝,攆走了熊克武、但懋辛、楊滄白等辛亥元老,還有未來的劉伯承元帥。當時腿部受傷的劉帥,在流亡途中饑寒交加,曾做七律詩一首以誌之,名曰《出益州》:

“微服孤行出益州,

今春病起強登樓。

海潮東去連天湧,

江水西來帶血流。

壯士未埋荒草骨,

書生猶剩少年頭。

手執青鋒衛共和,

獨戰饑寒又一秋。”

此外,熊克武手下還有條大魚沒有跑掉,隻得乖乖地做了滇軍的俘虜,他的名字叫做楊森,在民國史上也算得一號大名鼎鼎的人物。

回過頭再來看看四川方麵的情況。前麵說到胡景伊取代了尹昌衡而為四川都督,但這個不講義氣的家夥也沒有在這個位置上呆多久——因為老袁終究還是不肯信任這些非北洋係的地頭蛇。

1914年12月,袁世凱便派當年替胡景伊走門路的老熟人,時任參謀次長的陳宦出任四川軍務會辦,率北洋軍第四混成旅伍祥楨部、第十三混成旅李炳之部、第十六混成旅馮玉祥部這三個混成旅,分從湖南、湖北、陝西三路入川。待陳宦到達重慶後,老袁便霸王硬上弓,立即任命他為成武將軍兼四川巡按使,並順手將欲哭無淚的胡景伊調進北京城掛了起來。

而川軍原有的五個師現在又是什麼情況呢?川軍第一師是原四川新軍十七鎮的老底子,第二師則是收編的“同誌軍”,第三師是收編的舊巡防軍潰散部隊,第四師是劉存厚所率的雲南“援川”軍的部分遺留部隊,這四個師均是尹昌衡時代擴編的,從屬於尹昌衡—胡景伊係統。隻有第五師是個另類,這是原重慶蜀軍政府的家底,政治上從屬於國民黨,但這個師已經在1913年的五都督反袁之役中被打垮了。在陳宦主持四川後,其餘四個師的舊川軍部隊也都或被分化或被瓦解,番號也作了調整,編為兩個師又兩個混成旅,此時在名義上均聽命於袁世凱。其中第一師周駿部駐重慶、瀘州,第二師劉存厚部駐永寧(今敘永)、成都,第一混成旅黃鵠舉部(後並入第一師)駐江津,第二混成旅鍾體道部駐順慶(今南充)。

老袁接到雲南獨立,護國軍入川的消息後,也於1916年1月5日發布動員令,派遣虎威將軍曹錕督師入川。入川北洋軍共計有曹錕的第三師吳佩孚旅,張敬堯的第七師全部,第八師王汝賢旅等部,再加上陳宦帶入四川的馮玉祥等三個混成旅和其他一些零散部隊,全軍共計四萬餘人,已大大超過了蔡鍔的護國軍第一軍。老袁部署停當,覺得相當滿意,已經在北京做再次接見蔡鍔的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