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性的讓步。
於是川督熊克武、省長楊滄白,對唐的提案均不肯爽快答應。熊克武說財政問題歸省長管,應該去問楊滄白,而楊滄白則顧左右而言他,總之是一再敷衍推托,言不及義。於是會議也就僵持下去,從9月24日一直開到10月1日。
除了川省因事關本省利害反應消極外,唐繼堯長期以來的忠實盟友黔軍也開始不那麼合拍了。黔軍統帥王文華也認為,西南自辛亥以來連年戰火,民生凋敝,應趁此機會應該與民休息,靜待時變,因而和唐繼堯繼續擴張的意見相左,最後王文華不待終會便跑回貴陽去了。
唐繼堯見奪取四川軍政大權的計劃不能得逞,大怒之下便於10月8日轉回雲南,態度也為之一變:由先前扶植熊克武,轉為積極策劃驅熊。
於是以川、滇利益矛盾為導火索,西南各省之間又一次劍拔弩張。
大戰即將到來,但四川方麵的情形卻很不妙。主持川政的的國民黨人,猶在你爭我鬥,唯恐天下不亂——這就是所謂的“九人團”與“實業團”之爭。
所謂“九人團”,係以熊克武為首,其主要成員有熊克武、但懋辛、李蔚如、喻培棣(熊克武、但懋辛以前的老大哥,大名鼎鼎的黃花崗烈士喻培倫的弟弟)、餘際唐、張衝、吳秉均、劉光烈、龍光等九人。此九人都是留日出身,因同學、同鄉這兩重關係,過往甚密,遂被稱為“九人團”。這幫人注重實幹,也能帶兵,但不大講政治,這是其致命的弱點。
熊克武主持四川軍政後,以李蔚如為參謀長,但懋辛為第一師師長,喻培棣為第一旅旅長,餘際唐為川江防司令兼重慶鎮守使,張衝為督軍署警衛團長及第二混成旅旅長,吳秉均為兵工廠兼造幣廠廠長,劉光烈為政務廳長,因此一舉掌握了四川的軍、民、財三大權。
而“實業團”,則以謝持、楊滄白為首。
謝持,四川富順人,字慧生,1876年生,1906年加入同盟會,後成為四川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1907年11月,謝持與熊克武等人密謀在川南發動武裝起義,但黃複生在製造炸彈時失手爆炸(這幫革命黨在辛亥前的炸彈技術簡直慘不忍睹),因而事泄,遂逃往廣東。1909年,謝持等人又跑到陝西建一牧場,打算發展實業,順便解決黨人生活問題。當然還有句話沒好意思說——就算將來進不能兼濟天下,退亦能獨善其身。而另一位骨幹石青陽也於這時候在重慶辦起了“蜀眉”絲廠,這是重慶最早的近代化企業之一。
因為這支人馬早年主張大辦實業,實行“實業救國”,故被稱之為“實業團”。其成員主要是四川高等學堂和師範學校的學生及以及四川教育界人士——也就是領導重慶獨立,創建“蜀軍政府”這幫人了。其骨幹人物有謝持、楊滄白、張培爵、夏之時(這位老兄屬於半路出家性質,在蜀軍政府時代後就很少參與活動了)、顏德基、黃複生、盧師諦等。
辛亥革命後,這批人均投身於軍政界,因其多為文人秀才出身,喜好吹牛吵架卻不諳軍事,因而又被稱之為“長衫軍人”。他們和“九人團”正好相反,懂政治卻不肯實幹,這毛病也很要命。
日期:2008-8-511:55:27
講實幹的“九人團”在四川握有實權,但在國民黨內卻因與中山先生關係疏遠,屢遭排擠。講政治的“實業團”則正好相反,他們在四川勢力微薄,但憑著朝中有人的優勢,在黨內頗有地位,因此每每能給熊克武難堪。
隻要看看楊滄白當上四川省長後,都找中山先生要了些什麼人來幫忙,咱們就大概知道這個“實業團”的分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