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裝備,在直皖戰爭中不過和吳佩孚打了五天。此次湘軍占盡了地利人和,也隻支撐了十一天。接下來張作霖的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也隻打了五六天,還是隻有給吳佩孚痛揍的份。就是奉軍僥幸取勝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軍在馮玉祥倒戈前也是頗占上風的——如果吳佩孚不是在這次戰爭中輸光了老本的話,後來的北伐戰爭能打成什麼樣,還真難說呢!
可這次,川軍竟然和親自上陣的吳佩孚,還有號稱直軍頭號精銳的第三師統統過了招——就這樣,也打了三個星期不落下風,而且還是在直軍海軍控製了長江的情況下!
可三個星期後,川軍的劣勢便漸漸顯露出來了。
這個劣勢不是體現在戰場上,而是體現在後勤補給上。吳佩孚背靠漢陽兵工廠,又有海軍控製長江江麵,後勤補給極為便利,因而其軍事潛力幾乎是無限的。可川軍的兵工基地卻遠在成都,而且大部分工業原料還需要從長江沿線進口,此時他們又不能隨心所欲地利用長江水運,因此後勤上壓力極大——要不是鄂軍在開戰初期送了不少大禮的話,川軍早就該撐不住了。
劉湘也很清楚自己的窘況,因此在9月22日吳軍再次發動反攻後,他便下令各軍主動後撤收縮,放棄了宜昌之圍。
川軍因後勤困難主動後撤,這邊吳軍和鄂軍也總算鬆了一口氣——鄂軍是因為戰鬥力太遜,而吳軍則是因為轉戰湘鄂間長達一個多月,也已達到了極限。
吳佩孚鑒於北方直奉關係正趨惡化,恐難免一戰,而眼前川軍死纏爛打的能力之強也遠超出他的想象,實在不想再繼續耗下去,遂主動提出和談。
吳佩孚提出的條件如下:
一、川軍由湖北邊界,完全撤退;
二、兩軍派遣負責之代表;
三、和議中雙方前線各軍,一律不許作戰;
四、和議總代表之外,雙方高級軍官均得列席;
五、和議開始後,雙方交換俘虜;
六、會場為宜昌商會。
劉湘則針鋒相對地提出四項條件:
一、直軍退出宜昌,川軍亦退歸川境,另訂立川鄂聯防辦法,各守邊防;
二、鄂省自治軍無械者遣散,有械者改編(因為鄂西自治軍是積極支持川軍的,所以劉湘也要替他們做個打算);
三、恢複川鹽引岸(這就是川軍大費周章地跑湖北來的主旨了);
四、川省軍事善後辦法,可與湘省一律待遇。
吳佩孚想要川軍免費滾蛋,但劉湘卻想要直軍先退出宜昌,雙方開價相去甚遠,因此一時談不攏。
日期:2008-9-1611:19:55
9月底10月初,略作休整後的直軍開始西進秭歸。但川軍則憑借地利,在各個山頭上扼險設防,每處設一門新式鋼炮,一挺機關槍,既防戰艦,也防步兵。直軍仰攻,損失頗大,所以僅取得了有限的戰果,便停止待援
10月5日,吳佩孚親率蜀通、裕川兩輪滿載部隊西上增援,川軍終於不敵,於6日晨丟掉了長江北岸的秭歸縣城。6日晚,直軍迅速跨江橫掃南岸,巴東川軍猝不及防,交火數小時後便棄城而逃,丟掉了大批軍用品,使本來就缺補給的川軍更是雪上加霜,此外直軍還抓了五百多俘虜。而同日鄂軍也攻占了施南出口要隘野山關,堵住了施南地區通往夔門、巫山的大門。
至此川軍已無力再戰,各部先後退回四川。川、直雙方重新開始和談,於次年初達成四條協議:川軍分期全部撤回川境,由鄂軍派部隊接防;以川鄂省界為兩軍分界線,邊境如發生匪患,由雙方派兵會剿;允許川鹽運銷楚岸。川軍這次勞師動眾的遠征,除了為川鹽銷售重新打開通道外,別無所獲。不過和簽訂了屈辱的“城下之盟”,還割讓了重鎮嶽州城的湘軍比起來,川軍這仗打得還不算是太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