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
在武昌的軍政府經漢口商會請願,派蔡濟民率領二百名兵士來漢口,當場斬殺搶匪三人,事後又捕斬了土匪幾十人。在漢陽的革命軍也派了若幹兵士,到漢口的“橋口”,槍斃搶匪二人。到八月二十二日(10月13日)以後。漢口的秩序漸漸恢複。
詹大悲與何海鳴被迎出監獄,主持漢口的“軍政分府”。
漢口這時候仍有清軍存在。張彪掌握著劉家廟與大智門。
李廉方說,胡玉珍、邱文彬、趙承武、王纘承等同誌,於八月二十一日上午十一時在漢陽兵工廠開會,議決:擴充革命兵力,成立一個“鎮”(師),公舉宋錫全為統製,駐守漢口;另外,成立一個協(旅),公舉林翼支為協統,駐守漢陽。
邱文彬在他的《辛亥陽夏起義事略》裏說,除了以林翼支為協統的一個協以外,還有一個以文學社社長王憲章為協統的一個協。主憲章的協,是第一協;林翼支的協,是第二協。
武昌的鄂軍軍政府核定:宋錫全為鄂軍第一標統。到了八月二十四日(10月15日),鄂軍都督府把原任第一協協統吳兆麟,調任副參謀長,升任宋錫全為第一協協統。(這時候,軍政府除了第一協以外,另有三個協:第二協,協統是何錫藩;第三協,協統是成炳榮;第四協,協統是張廷輔。此外,有敢死隊四個大隊。
軍政府在八月二十四日下令,對漢口的清軍進攻。
《細說民國創立》五八、中華民國軍政府
共進會的十八星旗(象征長城以南的十八省),在八月二十日(10月11日)黎明被孫鴻斌、蔡濟民等同誌,升在黃鶴樓。這一麵旗幟與興中會的青天白日旗,在民國元年被分別製定為陸軍與海軍的軍旗。
中和門外,陸軍中學的學生整隊入城,參加革命。混成協馬隊第十一營管帶張正基,第八鎮馬標第八標標統喻化龍,均先後率領了他們的殘部,入城歸順。
在武昌領導革命的若幹同誌,如蔡濟民、吳兆麟、熊秉坤、鄧玉麟、李翊東、方興、陳磊等人,於八月二十日上午集合在湖北谘議局開會。
大家所討論的第一件大事,是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推一個人作鄂軍都督。
軍政府的組織,計分軍令、參謀、軍務、政事四個部,政事部分為外交、內務等七個局。九月初四(10月25日),政事部取消,外交等六個局改為六個部。文書局改為秘書處。
在八月二十日這一天,大家關於軍政府隻決定了它的名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在機構方麵僅僅先成立一個“謀略處”,以蔡濟民、鄧玉麟、謝石欽、吳醒漢、張廷輔、高尚誌、徐達明、陳宏誥等十五個人為主持人,“籌劃並處理一切軍政事宜”。這可算是一種委員製的政府。
這政府需要一個足資號召的首腦。“臨時總司令”蔣翊武已在八月十八日之夜於被捕後,跳出巡警署花園圍牆而逃,同誌們不知他逃往何處。被炸藥燒傷的孫武與預定的都督劉仲文此時雖均仍在漢口,而漢口與武昌有一水之隔(漢口到了次日,二十一日[10月12日]才光複)。其他的幾個素孚重望的領袖:黃興、居正、譚人鳳、宋教仁、楊時傑,這時候沒有一個在武昌。
同誌們於無可奈何之中,捧出一個黎元洪來。此人在清朝可算是一個中等軍事人才;到了民國以後,倘若不作都督或“大總統”,也未嚐不能列為比較好的軍閥。然而,他和革命毫無關係。在他的腦筋裏,沒有一絲一毫的民主▲
《細說民國創立》五九、鄂軍都督府
武昌革命同誌捧出黎元洪當都督,在安定當地民心、收用軍事幹部與號召各省響應這三方麵,的確獲得便利。不過,黎究竟不是革命分子,其後向袁世凱投靠,摧殘革命勢力,屠殺革命同誌,破壞二次革命,依違於北洋軍閥段祺瑞、馮國璋之間,使得民國的法治基礎根本動搖。因此之故,就遠處大處而言,蔡濟民等先烈的捧黎之舉,不可謂非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