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的敵人,再次爆發世界大戰將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應該是北京把環保節能產業列在第一位的原因。
2.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裝備製造業這個名詞是北京為了“和平崛起”專門發明的一個名詞,其實是指重工業和軍工產業。如果我們高喊發展軍工產業,不利於團結那些跟中國有領土爭端問題的國家,也會給某些人落下鼓噪中國威脅軍事論的口實,所以,我們不發展軍工產業,我們隻發展裝備製造業。這個產業包括各種工業母機(如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大規模集成電路等等),重要的機械、電子基礎件(如電力電子器件、儀器儀表、自動化控製係統等等),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如資源開采設備、大型電力成套設備、高鐵、輸水輸氣等等),還有就是大型的軍工項目,比如北鬥、天宮、四代戰機、新型核潛艇等等。我們都知道一句話,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應該改一下:裝備製造業落後就要挨打。前麵把環保節能列在第一位,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能活下去,現在把高端裝備製造業列在第二位,是為了今天的我們能活的下去、不受人欺負;
3、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這四個產業都是新興產業,也是新的全球經濟增長點,中國與西方國家在這幾個產業的差距不大,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如果集中力量發展的話,更容易實現超越,也有利於中國在這一輪的科技革命中站在前頭。
4、新能源汽車:包括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氫能源動力汽車和太陽能汽車等。把汽車行業列進來,其實是在亡羊補牢。十多年前,房地產和汽車兩個行業被搞成了支柱,十多年後,房產支柱把中國人折騰的買不起房子、貧富差距超大,沒辦法,現在開始打房價,砍支柱。其實,汽車做支柱的麻煩也不小,隻不過現在表現還不明顯。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美國沒有一個國家敢把汽車做成經濟支柱的。這是為什麼?燒油太多,資源供應跟不上!中國這麼多人口,如果象美國人那樣開汽車,那全世界的汽油都不夠中國人自己燒的。如果當初沒有大力扶持這個產業也就算了,現在已經扶起來了,產能巨大,就業人口又多,一個房地產支柱還沒砍倒再砍汽車這根柱子,中國經濟非崩潰了不行,又不能等房地產業收拾完了再它,那樣10年時間又浪費掉了。所以,北京出了這麼一招,把汽車的動力源改了,不再燒油,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不是能源這個瓶頸卡著,汽車行業對於經濟發展的正麵作用還是非常巨大的,這麼一改之後,也就變被動為有利了。而且,新能源汽車方麵中國和西方同樣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有利於中國趕超超西方國家。這也是胡溫的高明之處。
對比三輪結構調整可以發現:第一輪是最被動的,利用處部壓力(提高彙率)來調整產業結構的;第二輪則抓住了歐美深陷危機之中的機會,逼他們交出技術;第三輪結構調整是完全主動的,這一輪結構調整采用的是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和行政手段進行的。比如稅收減免、貸款優惠、財政補貼甚至獎金鼓勵等。結構調整方法由被動轉為主動,也是胡溫真正掌控了國內局麵的表現。
另外,調整產業結構時,還應該注意調整產業的區域布局。關於這一點,可以看一下建國60年來的幾屆領導人的做法。先看毛主席時代:建設大三線,發展雲貴川、陝青甘、晉豫冀、鄂湘桂等內地省份,努力拓寬中國的戰略縱深,提高老少邊窮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增進民族情感和凝聚力。一旦與人開戰,根本不用擔心用砸壞家裏的壇壇罐罐。改革開放以後,一切都翻了過來,重點發展沿海區域,在富起了一部分人之後,也製造出了嚴重的區域收入差距,還給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萬一發生戰爭,改革的成績將變為一堆瓦礫。這樣的狀況是很容易受人要挾的。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李登輝台獨鬧的厲害,北京絕對是有心武力解決這個問題的。可是,中國的經濟重心在沿海,在珠三角。一仗收台的代價是巨大的。為了扭轉被動局麵,這才重新提出開發大西北,回到了當年建設大三線的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