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要開始學習自行覓食。
第三個時期,吃多了,喝多了,開始懂得培養自己個人的飲食品味。
把飲食的情況,用來看閱讀,也可以對照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當我們在幼年,認字與閱讀能力都在剛起步的時期,父母給我們講床邊故事(幫我們喂食),為我們采購書籍(教我們使用湯匙筷子),是很有耐心的。進中學以前,大致屬於這個時期。
第二個時期,大約就在中學這六年。如同這個時期我們的身體需要大量而豐富的飲食,因此一個暑假,醜小鴨就變成白天鵝,胖小弟就成了小帥哥,我們的頭腦也需要自行尋覓大量而豐富的閱讀,以便為人生開啟各種不同的想象與可能。
然而,現實是,中學生在考試為主的體製下,一直是接受各種被塞給他的食材(所謂“填鴨”),卻沒機會學習如何覓食,沒機會學習怎麼咀嚼或享受飲食,更沒機會養成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
第三個時期,則在進了大學之後。理想上與理論上,經曆過中學階段範圍廣雜的閱讀之後,這時要認真選擇一些認真攻讀的領域,有點像是赫曼.赫賽所說:“很可能有一種什麼東西都吃的人:從黑麵包到鹿脊,從胡蘿卜到鰂魚,他什麼都不討厭。不過他仍然可以有三四種特別嗜好的菜。”(《我最心愛的讀物》)。而閱讀金字塔的廣博與專精,都要從這個時候真正開始。
然而現實是,填鴨填多了,味覺都被破壞了的人,是很難進得了第三個時期的。
一個人的閱讀飲食是否匱乏,和他的購買能力有關係但不大,主要取決於他的習慣和認知。
對於身體的飲食,沒有人不一日三餐地提醒自己有沒有進食;對於頭腦的飲食,幾個月不讀一本書的人卻所在多有。如果發現自己經年累月地不讀一本書,不給頭腦進食,那一定是處於匱乏狀態。
同樣地,就像我們即使進食,但是如果飲食不均衡,仍然會處於一種匱乏狀態,閱讀也是。閱讀的飲食如果太過偏食,也是一種匱乏的結果。
所以,如果把閱讀當飲食來看,不妨先看看飲食是如何分類的。
日常飲食,不外四種。
第一種,是主食,像白飯、炒飯、炒麵、水餃、饅頭等等,讓我們吃飽。很多人是不吃主食沒有飽足感的。
第二種,是美食,像魚、蝦、牛排、大閘蟹等等,給我們補充蛋白質的高營養食物。
第三種,是蔬菜水果,幫助我們消化,吸收纖維質。
第四種,是甜食,像飯後的蛋糕、冰淇淋,或日常的糖果、零食等等。
閱讀,這種給頭腦的飲食,也可以分成四種。
第一種閱讀,是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麵,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這一類很像是讓我們有飽足感的主食。主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閱讀的特質,不求針對你人生的現實問題,提出直接的解決之道,然而,卻可能幫助我們從一個看來間接,但是卻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這種閱讀是在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很像是飲食分類裏的“美食”。美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思想需求的閱讀”。
第三種閱讀,是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了解的字義、語義、典故與出處,而進行的閱讀,很像是飲食裏的蔬菜、水果。蔬果閱讀,又可以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
第四種閱讀,和前麵三種的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一定的目的,不為了尋求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不為了尋找思想的結晶,也不為了參考或查證,閱讀就是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閑活動,很像是飲食裏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甜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休閑需求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