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佛學大師教你調整生活態度(1 / 3)

第五章 佛學大師教你調整生活態度

悟思

快樂是一種主觀的心態,幸福是由精神來決定的。一簞食,一瓢飲,有的人也不改其樂;傾家蕩產、家破人亡,有的人還能談笑自若;經曆百般風雨,遭受千般苦難,有的人也怡然自樂。佛說,人生無 常。每個人的人生旅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平川坦途,自然也避免不了有崎嶇山路。要是我們在崎嶇的山路上,仍能哼著小曲,快樂依舊,那麼,一生才會有更多的快樂。因此,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 調整好生活心態。

《壇經》上有個很有名的故事:“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並不值得憂鬱,但是人們就是容易“ 仁者心動”,庸人自擾之。

最要命的是,某些人向心外去追求快樂。有的人覺得擁有一百萬是快樂的,可是當他成為百萬富翁後,經常與千萬富翁交往,這時他又覺得自己太窮了,要是有千萬家財就會快樂,當他真的賺足千萬時 ,他又會經常與更有錢的人打交道……不斷地攀比,不斷地追求快樂,結果離快樂越來越遠。要擁有多少財富才能永遠快樂?要擁有多大的權利才能永遠快樂?要擁有多麼美麗的妻子才能永遠快樂?要 擁有多麼尊貴的地位才能永遠快樂?《紅樓夢》中跛足道人唱得好:“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嬌妻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 好,隻有兒孫忘不了。”人有太多牽掛。

向外追求快樂,隻會沉溺於生離死別、悲歡離合的洪流中。智慧的禪宗主張“自性即佛”、“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在生活需要從“心”開始!同樣不快樂的生活,一轉念可能痛苦無比,一轉念又能 自在歡喜。所以,快樂離我們並不遙遠,關鍵在於你以什麼心態生活。

凡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得做好

李叔同先生為什麼能有這種權威呢?不僅因他學問好,不僅因他音樂好,主要的還是因他態度認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他出身於富裕之家,他的父親是天津有名的銀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親生他時,年已七十二歲。他墜地後就遭父喪,又逢家庭之變,青年時就陪了他的生母南遷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 奉母時,他是一個翩翩公子。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李先生應滬學會征文,名字屢列第一。從此他就為滬上名人所器重,而交遊日廣,終以“才子”馳名於當時的上海。所以後來他母親死了, 他赴日本留學的時候,作一首《金縷曲》,詞曰:“披發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株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 於酒。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年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淒風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讀這首詞,可想見他當時豪氣滿胸 ,愛國熱情熾盛。他出家時把過去的照片統統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見過當時在上海的他: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後麵掛著胖辮子,底下緞帶紮腳管,雙梁厚底鞋子,頭抬 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於眉目間。真是當時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徹底地做一個翩翩公子。……

如上所述,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麵又像個大 麵……都是“認真”的原故。

——豐子愷《懷念李叔同先生》

樹立健康的工作態度

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賺取活命的衣食,農耕時代的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為了生活。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跋山涉水,畜牧牛羊,都是為了生活。現代人上班下班,勞心勞力,還是為了生活 。

由此可知,工作的基本目的,就是在於糊口,為了取得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大家需要工作。現代人的工作類型很多,古代中國有三百六十行之說,現代人有千萬行業,其共通點都是在證明,要付出辛 勞才能生活。

如果說工作是為了生活,其實,要生活就必須工作,但工作則未必是為了要拿薪水。很多地方的義工,或稱誌工,沒有拿薪水,卻也工作得很忙碌,我們不能不說他們沒有工作,他們隻是在做沒有薪水 的工作。如果希望生活得快樂,縱然是為了薪水,也不要時時刻刻在算計:工作一小時可以拿多少錢?錢少工作多則不劃算?與其他人的工作量比較,自己是不是吃虧了?領一樣的薪水,自己的工作是 否比他人更加忙碌?若不從“工作就是工作”這個角度出發,無論做什麼,一定都不會快樂。

健康的工作態度,不僅是為了薪水而已,除了是為生活,更是為了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使社會進步,也使自己的生命品質成長。工作的質量和薪水的多寡,不一定能成正比,唯有好好運用工作的機會 及工作的環境,讓自己成長,也使他人受益,自利利人,工作才會愉快。

如果把工作當做為社會大眾提供的奉獻,便是通過工作而將個人和社會大眾結合在一起,甚至也與現前的環境及未來的曆史,結合在一起了,這便是化自私的小我為無私的大我。如果能達到這種地步, 你的人格,便與宗教家、哲學家的層次相當了。

——聖嚴法師《人間世》

投入生命,贏得美滿家庭、成功事業

以禪修者的立場,談家庭美滿及事業成功的原則,可以用兩句話來表達:“以全心全力關懷家庭,用整體生命投入事業。”

我認為,如果能夠經常盡心盡力地關懷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不論貧富貴賤,必定會使得全家老少健康安樂;而如果時時能夠用全部的生命從事任何一項工作,不論職位的高低大小,也必定可以使得自 己和他人共同享受到成功的經驗。

物質生活的富足,未必能夠贏得家庭的美滿;虛有其表的風光,未必算是贏得事業的成功。唯有使得一家大小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的溫馨,家庭才會美滿;唯有投注全部身心於所從事的工作,才 能成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優良成果。所以,縱然你的家庭景況仍然清寒,你的社會地位依舊平凡,你卻已是一位熱愛家庭、熱愛工作的賢者,也是一位負責盡職、受人尊敬的好人。

今日,我們來觀察現代社會的家庭環境。現代的人由於過分強調伸展個人自主的價值,往往便形成親子間的代溝,造成夫妻間的裂痕,甚至帶來兄弟姊妹間的隔膜。一家大小生活在一起,卻是各懷各的 鬼胎,互相要求對方、彼此爭奪權利;父母不明白兒女的心事,子女不體諒父母的苦心,丈夫與妻子互不信任也互不相讓,以致對於家庭失去安慰感及安全感。結果,年老的父母被送進老人院,少年兒 女性格叛逆,青年兒女離家獨立,男女間的婚姻也顯得非常脆弱,“美滿家庭”幾乎變成了一句口號,變成了一種夢想。

其次,我們來看現代人的事業環境。由於社會的價值觀念混亂顛倒,多數人隻知道以財產、名望、地位、權勢等,當做事業成功的價值標杆,卻不知道那是要靠先天的福報及後天的努力來促成的。如果 沒有先天的福報,單憑那後天的打拚,雖也能夠改善命運,卻不能冀望在名利、權位上獲得稱心如意的滿足感;因此,便使得許多人為了追求一己的私利,枉顧他人的利益與群眾間的公益;有些人也真 的能夠從社會的夾縫中、從法律的漏洞邊,施展巧取豪奪、假公濟私、偷天換日的手法,翻雲覆雨而獲得成功。可是他們傷害了許多的無辜,並且擾亂了社會風氣,這樣,終究是會受到法律的製裁,以 及社會輿情的撻伐。縱然他們能以瞞天過海的手段,暫時逃過了法律的懲罰及輿論的聲討,畢竟也逃不出未來的因果業報。因此,追求“事業成功”,雖是應該受到鼓勵,然不合因果觀念的盲打瞎拚, 便會變成害己害人的狂徒惡漢和社會的罪人。

現代人,幾乎無一人不忙碌,於是有些人因忙於事業的打拚而疏忽了對家庭的關懷,早出晚歸,一星期之間,往往難得跟子女打一、兩次照麵,甚至夫妻之間也難有充分的時間來互相溝通。特別是一些 單親家庭,不論是父是母,都不能沒有賺取生活所需的工作,有時還得身兼數職;白天雖已為個人的事業或工作累得喘不過氣來,晚上可能還有不得不出門的交際應酬。如何才能將家庭的子女照顧妥當 ,的確是一個大問題!

可是,以我個人的經驗,以及我的見聞所得,可以證明“忙人時間最多”,所以會充分的運用時間、分配時間,兼顧做到家庭與事業的雙勝兩贏。我自己雖沒有妻兒的小家庭拖累,卻有寺院的大家庭生 活以及僧尼徒眾們的管教養衛,身兼父母和老師的三重責任。我必須全心全力經營寺院、關懷徒眾,雖在極其繁忙的弘法日程中,總不會忘了對於每一位弟子的愛護關心,有時是采團體方式的討論指導 ,有時則用個別談話來開示勉勵。俗語說:“知子莫若父。”我是他們的師父,我應該是他們心目中的知己者,他們才願意心甘情願地做我的弟子。作為一個家長,如果不知道子女的心向、性格、興趣 、資質和潛能,就沒有辦法指導子女、協助子女來選擇他們的前途;如果不能陪伴著子女一同學習成長,做一個子女心目中的知音者和知己者,便不能取得子女的信賴,而讓子女感到安全。夫妻之間如 果彼此都能全心全力地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學習、相互忠誠、相互關愛,便是美滿婚姻、一百分的模範家庭。

現代人對於工作的態度,多半隻圖眼前的近利,尤其是在個人自我意識受到壓抑之時,便會起異動的念頭。所以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流動率愈來愈高;改行再改行,跳槽又跳槽。如果工作不穩定,也 會使得身心不安定,也會造成家庭的不幸福。

當然,人的工作和事業,階段性的轉換,計劃性的改行,調整性的升遷,那是在安定及努力中的成長過程,那是邁向成功之道的步驟。如果時時不滿現實的工作環境,經常不願以全心全力投入於當下所 從事的工作,你就不可能從任何行業的任何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果實了。

對於家庭,對於事業,隻要付出你的全心全力,必定能夠雙贏全勝。我在指導禪修時,經常提醒大家:“活在現在,佛在現在。”意思是:及時努力、及時心安、及時自在、及時成佛。

“一步一腳印,一印一個坑。”意思是:人生實在很短,必須步步踏實,生命才有價值。

“麵對事實、接受事實、處理事實、放下事實。”意思是:隨時隨地都以全生命去適應、去承受,事後不再牽掛其成敗得失。

對於家庭,隻要每一個成員付出真誠的關懷,體驗彼此的心境,不一定要消磨太多的時間,就能使得家庭幸福美滿。對於事業,隻要在工作時全力工作,在思考時全心思考,在處理問題時,將全部生命 投注進去,就能獲得輝煌的成果。縱然在物質方麵沒有什麼收獲,對於身心的安定、經驗的成長、社會的貢獻,豈不都是你的成就!

——聖嚴法師《家庭美滿事業成功》

念頭一轉,自在即來

往年,我們有一位校友到大陸去探親,他聽說大陸同胞喜歡黃金,就買了很多戒指、項鏈、手鐲,帶到大陸去準備送給親戚朋友。進入大陸之後,他在車上遇到扒手,首飾全都被扒光了。

他也不生煩惱,他說:“我送給親友,跟送給小偷,沒有兩樣,反正都是送人的1心開意解,他不生煩惱。親戚朋友是同胞,那些小偷也是同胞,給哪個不都一樣嗎?念頭一轉,這個心多麼自在,這叫 福量。

如果斤斤計較,“這是我的家親眷屬,那不是我的同胞”,你就煩惱了,就算你生煩惱,東西也追不回來。所以學佛的人他會轉,念頭一轉,多麼自在!

何況我們學佛的人都相信因果報應,曉得因果通三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造作業因定的。真的是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你真正通達明了事實真相,你才知道這個世間,人要想 占人的便宜,沒這回事情!說哪個人吃了虧,也沒有這個事情,不可能!

這一生我占他的便宜,來生他占我的便宜,還掉了;這一生他吃了虧,來生我要吃虧,抵消掉了。理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我們的心平靜了,我們才真正懂得怎樣生活。

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與性德相應,萬萬不可以與自己的煩惱習氣相應;與自己煩惱習氣相應,那“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真正通達明白了,我們才不會造業 ,才不會造罪。

過去生中所造的,在這一生當中要把它消掉,消業障,不再造業。還造作罪業的人,對於佛講的道理他不契入!雖然學佛,依舊是迷惑顛倒;雖然天天讀經,經裏頭講的理論教誨,他完全不能夠領會。

我們一般講,這是業障太重了。對於這些人,我們要同情他,要原諒他,還要幫助他。業障稍稍消除,他就肯回頭,歡喜回頭。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總得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

——淨空法師《輕鬆學佛法》

養成使自己變得優秀的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從知道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壞習慣開始的。所謂好習慣,包括衣食住行等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應對言行,不失儀態,不讓他人不便,不使他人不舒服,對家人關心,對公共環 境愛護,舉手之勞做好環保。從觀念、心理、口頭到肢體動作,都能考慮到自我的品格以及他人的利益,至少不讓他人覺得不舒服,這就是好習慣。

如果將生活安排得亂七八糟,那是對自己的傷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不檢點,吃無吃相、站無站相、坐無坐相,行無行相、臥無臥相;與人相處時粗言惡語,以暴戾之氣對待周遭的人,不愛護公 共環境的事物;跟同事相處則妒忌排擠、爭功諉過、懷疑怨恨;或是處理事情毛毛躁躁,不細心、不踏實,沒有自我反省評估的能力,或是根本不想花心思自我檢點,一味地任性放肆,自害害人,便都 是壞習慣。

習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態度,是反複出現同樣的想法、語言、動作。常常有人對我說:“我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做事粗枝大葉,不拘小節,容易在無意間讓別人受到傷害。”我的忠告是:“既然你已經 知道自己的缺點,就不要一錯再錯了,應該練習著慢慢改進。”但是願意改掉壞習慣的人很多,有恒心時時檢點、日日改善的人卻不多;所謂積弊成習、積非成是、積習難改。其實,隻要發願改善,就 可做得到的。

也有人對我說:“師父,對不起,我什麼壞習慣都沒有,就是有點小嗜好,喜歡喝酒抽煙。”他有酒癮、煙癮,除了造成身體的負荷之外,也可能會酒後傷人,二手煙害人,這還不算是壞習慣嗎?但也 不用擔心,隻要勇於發願,戒酒戒煙,也不是難事。

我曾遇過一個人,他有口吃的毛病,我告訴他:“你可以自我矯正,不要急著一下子想把話說完,自己在家的時候,多練習朗誦,或者也可以安排到學校去上矯正的課程,改掉口吃的毛病是一定辦得到 的。”至於我自己,年輕時說話速度非常快,經常有人向我抱怨我說話太快,讓人聽來吃力不舒服,於是我就不斷地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就改掉說話太快的習慣了。因此,要改掉一種習慣,決心與毅力 相當重要。

有些人出口就是罵人的話,或是不說粗話就開不了口,縱然常常被人譏諷為“狗嘴裏吐不出象牙”也不在乎。對這些人來說,能夠練習著少罵人,少說粗話,就是好習慣。要改掉這種習慣,可以在每次 說話之前,先念一句佛號;在想罵人的時候,先做一下深呼吸,感覺自己呼吸的進出,可以讓自己的壞習慣緩和一下。如果發覺自己罵了人,說了粗話時,立即對人致歉、對己慚愧;久而久之,說話粗 魯的壞習慣就會改過來了。

要改掉壞習慣,首先要下定決心發願,同時要隨時勉勵自己,以免不留意時老毛病又犯了。這是要付出恒心的,因為壞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當然也不是兩、三天就可以改掉的。

——聖嚴法師《如何改掉壞習慣》

怎樣活出積極的人生

一個人如果沒有努力的目標,的確很容易就喪失生命的原動力,而一般人的努力,無非是追求名、追求利、追求權、追求勢、追求位。其實,追求的本身並沒有錯,更不是罪惡,問題是在於追求的過程 中,是不是不擇手段,有沒有傷害到別人,或是傷害了自己的品德?又如果,雖然很努力很努力地追求,目標卻越來越遠,這時候該怎麼辦?是不是還要追求?是不是非要得到它不可?

積極的確是很好,可是在追求過程中,如果太在乎目標的達成,往往會忽略自己所處的環境因緣,忽略周遭別人的感受。所以,除了積極的追求之外,還要常保平常心。能夠得到固然非常好,即使不能 得到,那是因緣不具足,不必那麼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