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神往哥本哈根
回首安徒生在歐登塞的生活,他既像一個貧困的王子,也像一個醜小鴨。和童話中的醜小鴨有所不同的是,對於未知的變化,童話中的醜小鴨懵懵懂懂,或者說完全不知;而安徒生呢,對未知的變化向往不已,並且竭力去接近那未知的巨變。
安徒生寫劇本的時候,並沒有見過舞台的樣子,對於劇本在舞台上真實的演繹場景,他一直十分好奇和羨慕。而且他認為,自己寫作的劇本要達到演出的要求,必須要親自感受舞台氣氛不可。但他家太窮了,買不起戲票。有一次母親弄來了一張戲票,說可以讓他上劇院看戲了。安徒生喜出望外:多年來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
第一次看戲,母親覺得也是一件大事,必須鄭重其事。母親覺得兒子到劇院去,當然得穿得體麵些,因為到那兒看戲的人都穿得體體麵麵的。但是家裏窮,沒有錢給兒子買新衣服。母親便把丈夫的一件舊禮服找出來,讓兒子穿上試了試。這禮服又寬又大,安徒生穿著不合身。她請了個女裁縫來,比照兒子的身材,改成合身的禮服。為了顯得更完美,母親把三四塊絲綢縫在安徒生胸前,別出心裁做成一件馬甲;她還把一塊圍巾係在安徒生脖子上,紮成一個大的蝴蝶結;把頭發用肥皂洗過,梳成整整齊齊的分頭。這樣一打扮,兒子真像一個小王子了,神采奕奕,十分帥氣。母子倆興奮不已,相視大笑。
安徒生神氣地走進劇院,找了半天,終於找到自己的座位。定下神一看,謔,好家夥,滿滿當當都是觀眾,有意思極了。迫不及待的等待中,幕布終於緩緩拉開,他全神貫注地觀看,恨不得一頭鑽到舞台上去。戲演得真好,真帶勁。快樂的時光飛快消失,不知不覺間,戲竟然一下子完了。安徒生久久還沉浸在戲劇的氛圍裏。他看完戲,一回到家,頭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櫃,把母親的一塊圍裙翻出來,披在肩上,當成一件鬥篷,把自己裝扮成中世紀的騎士。他在鏡子前,手舞足蹈,口中喃喃有詞,模仿劇院演員的動作,忘情地表演著,仿佛忘記了現實的存在。令人驚奇的是,那麼多台詞,他剛剛隻在劇院看了一遍,居然都記住了。他陶醉地說著一些中世紀騎士說的話,模仿著騎士的動作。他樂此不疲,力求做得盡善盡美,帥氣十足,一連表演好幾個小時,甚至接連幾天沉醉其中,不可自拔。母親看著他像入魔一樣,突然有點擔心,不耐煩地說道:“傻孩子,不得了,發起狂來了!快醒醒吧!”她扳過兒子的肩膀使勁搖晃,生怕他中了魔似的。
安徒生越來越迷上了戲劇。不過,他再也不能擁有一張奢侈的戲票了。從此,不論陽光明媚還是刮風下雨,隻要有戲劇上演,安徒生總在劇院周圍踽踽獨行。他的臉上總是寫滿了熱切的期望。他總希望能有意外之喜,撿到或者得到一張戲票,再重溫看戲的陶醉。有一天,他看到彼得在張貼戲劇廣告,他熱情地走上前去,幫助彼得張貼。彼得是劇院專門張貼戲劇廣告的,他和安徒生也是老熟人了。安徒生對他說:
“你把廣告交給我吧,我幫你貼。你要貼到哪裏,我保證保質保量給你完成。”
這位熟人看到有這麼一個熱心的朋友,感到很高興,當然同意了。從此,安徒生幹這活兒很熱情,很認真,而且風雨無阻。
“嗨,奇怪啊,你為什麼那麼喜歡幫我張貼戲劇廣告呢?”彼得問他,“這工作我都幹膩煩了。”
“張貼戲劇廣告,就好像我看了戲一樣。”安徒生說,“我很想看戲,但我買不起戲票,隻有從廣告裏看戲了。”
安徒生繼續眉飛色舞地說:“瞧,廣告裏劇情介紹詳細得很,我讀著廣告,就像戲台在我麵前一樣,連舞台布景都能看到!所有的角色,都在我腦子裏活了!告訴你一個秘密,總有一天,我要當上演員的。”
“真的?你要當演員?”彼得說,“那多好啊!”
“是啊,我一定會成為一個演員,成為一個名演員的!”
當一名演員,安徒生一直懷揣著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但這時候,他母親的想法比較務實,認為安徒生有點好高騖遠。他母親希望他當一名裁縫。她覺得,人總要穿衣,學一門裁縫手藝,不愁沒有飯吃——這正像現在有句俗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且她認為兒子心靈手巧,當裁縫最合適不過了。
母親經常對安徒生說:“等你長大了,像思迪格曼先生那樣,開一家裁縫店,多好啊!”
她繼續滿懷期望地對兒子說:“你看看,史特格曼先生多有錢。他的裁縫店在最繁華的街上,還帶有幾個徒弟,有一大群幫工。多有聲望啊!”
安徒生倔強地搖搖頭。這樣的主意,他聽過一遍又一遍,耳朵都起繭子了,但他一次也聽不進去。這一次,安徒生終於忍不住把自己的理想告訴母親,他想做一名在劇院舞台上唱歌的演員,而不是一個裁縫。
母親大吃一驚。她連忙阻止兒子。“你會挨鞭子打,整天吃不飽飯,”她說,“做演員要有細軟的身子,不能多吃飯。他們會給你喝油,為了讓你的手腳更柔軟!這簡直是受罪啊……裁縫是最好的職業,演員沒法和它比!”
在安徒生的母親看來,所謂的演員就是流浪藝人,或者是雜技團裏走鋼絲的藝人,因此她當然不希望兒子居無定所,四處流浪。而祖母呢,則希望安徒生做一個文職人員,那才是既輕鬆又體麵的職業呢!
但是安徒生堅持要做一個演員,那是他一生的夢想:我一定要登上舞台,去忘我地表演,去引吭高歌,去接受觀眾的熱烈掌聲——鴿子一樣飛翔的掌聲,該是多麼輝煌啊!為了能實現這個夢想,我什麼都能忍受,貧窮、饑餓、嘲弄算得了什麼呢?我一定會忘掉它們,達到理想的巔峰!
安徒生的這些想法,和當時的環境也有些格格不入。歐登塞是一個小鎮,這裏的人大多沒有見過什麼世麵,也沒有什麼野心,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理想。人們認為,吃飽喝足,安安穩穩,度過一生,就是幸福的。因此,安徒生的行為和想法,在鎮上的人看來,在鄰居和親戚們的眼中,顯得有點古怪,而且不切實際。也正是這一點,讓母親瑪麗亞深感憂慮。她認為在這個鎮上,裁縫是最好的工作,她希望安徒生能像其他人一樣本本分分地生活。而兒子竟然對這些一點都聽不進去,小小年紀,竟然向往去做一個流浪四方的演員,真是不可理喻。安徒生的母親一直過著艱苦的日子,在社會的底層掙紮,所以她認為稍微遙遠一點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安徒生後來在自傳中說:“雖然母親從心底裏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她不能夠理解兒子的誌向、抱負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