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它慢慢遊近鳥群,向它們發起了攻擊。鳥兒們紛紛飛起,雖然它們安然無恙,可是由於鯊魚的搗亂,鳥群急忙飛起來,沒有來得及抓起水麵的樹枝,飄在水麵上的樹枝被衝散了,有的也被鯊魚咬斷了。鳥群把水麵上的樹枝尋找回來,可是數目並不夠,有的小鳥沒有樹枝,沒有樹枝就等於沒有休息,這樣的話根本飛不過太平洋。於是它們有的把兩個樹枝拚在一起來承受三隻鳥的重量,有的就兩隻鳥輪流用一截樹枝休息。
最後,這群鳥兒全部跨越了太平洋。這就是團結協作的力量。
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樂於合作和交流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溝通意願。培養青少年的團結協作意識,是與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分不開的。
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想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能外,還要有與人溝通合作的本領。
殘酷的優勝劣汰已經使人們強烈地意識到,隻有競爭才能生存。這種價值傾向不僅僅表現為人們通過掌握文化知識,獲得物質利益和出人頭地,還表現為在競爭中種種損人利己、不合作的行為和舉措。這對青少年合作意識的形成,會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不利於孩子合作意識的培養。
要使一個人在以後的工作中能與人愉快地合作,無疑是要從小開始培養的。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試著了解合作與交流的價值,嚐試與其他同學合作與交流,並且在合作和交流中得到鼓勵和肯定,既有利於使他們從小樹立自信心,又有利於增強他們的學習欲望。
目前,我國的兒童普遍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於中心地位,集父母、祖父母的關懷於一身:家中一切好吃的東西,孩子優先;好玩的東西任其玩耍,從未有人和他們爭搶;遇到事情,即使是不合理的,家長也會謙讓。
在家庭中,他們又缺乏與之交流的同伴,養尊處優,被全家視為掌上明珠,這無疑助長了他們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這是一種總是圍繞自我進行直覺和判斷的意識傾向,表現在交往過程中,他們隻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顧及他人,甚至刻意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誌行事,希望別人圍著自己轉,卻很少為別人著想。
另外,現在的家長保護意識過強,孩子在家中的每一項活動都是在家長的監督下進行的。家長怕孩子不會過馬路,怕孩子在外麵闖禍,怕孩子在外麵結交壞朋友,怕孩子不會自己處理事情。他們不敢放手讓孩子自立,舍不得讓孩子受苦,他們放縱孩子,溺愛孩子,父母代替孩子做了許多孩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凡是與孩子有關的事情,無論大小,家長全管。
在一項獨生子女人格調查研究中表明:獨生子女家長中有72%的家長為孩子安排課餘學習內容;67%的家長總是照料孩子的洗澡、整理床鋪或者收拾書包;44%的家長經常陪孩子做功課……在家長周到的服務下,孩子就像一個被控製的機器人,使得孩子降低了自理能力,同時更喪失了與別人交往合作的機會。
這些嬌生慣養的溺愛,這些過量的愛的限製因子,在潛移默化中侵蝕這孩子的心靈,使孩子漸漸養成自私、任性、霸道、養尊處優的少爺小姐品行,他們喜歡按自己的意圖做事,缺乏集體觀念,極不利於合作意識的形成。
還有的家長的行為觀念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合作意識的培養、合作能力的提高。
有的家長不讓孩子與夥伴玩耍,是擔心孩子學壞,這種擔心有道理,但不能因為怕學壞就禁止交往,那就因噎廢食了。加強孩子擇友的指導,分清是非,辨別正誤,這才是家長要著重做的,而不能成為阻止孩子與夥伴交往的理由,阻礙孩子合作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