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1 / 3)

’?”當地話裏“麵”與“命”同音,夥計的意思是還要不要小麵。客人吃得正高興,冷不丁聽見這句話,十分震驚,以為發生了不測,一個個撒腿奔到店外。他們一跑,店主和夥計還以為遇上吃白食的了,齊聲喊叫著追了出來。外地客被攔阻回來。攪鬧了半天,雙方才弄明白因為語言不通發生了誤會。這個笑話很快傳得盡人皆知,“鬼城”抄手一時名聲大振。從此這句話變成食客們的口頭語。

“鬼城”抄手選用上等麵粉和新鮮豬、牛、羊等畜肉為原料。製作20個抄手一般需要用50克麵粉和50克豬肉,另加雞蛋、鹽調製為餡,所以麵皮薄如紙,肉餡大如丸,有“吃麵又吃肉,吃了包麵當吃飯”的美譽。另外,其湯料也非常講究,不論雞汁湯、骨髓湯還是三鮮湯,調製時都加香菇和黃豆芽熬煮,香味濃鬱,清鮮可口。一般豬肉抄手配雞汁湯,雞肉抄手配骨髓湯,牛、羊肉抄手配三鮮湯。原湯濁白,滋味醇厚,因此又有“一碗鮮湯穿喉過,五髒六腑都活起來”的讚歎。

抄手是四川對餛飩的稱呼,廣東人則稱之為雲吞。餛飩不過極為平常的吃物,可是到了“鬼城”卻因製作精美、風味獨特而備受人們青睞。外地人遊“鬼城”有“不吃抄手心不甘”的說法。人們不再迷信於“鬼城”的種種傳說,與其為子虛烏有的來世祈福,還不如以美味的抄手飽足現實的肚子。

------------

鍾情最愛魚香肉絲(圖)

------------

吃過多少回魚香肉絲已經無法計數,反正有一個時期——大約十年前吧,隻要和朋友一起去酒店吃飯,必點的菜肴便是魚香肉絲,而且從來沒有人提反對意見。說句不誇張的話,一提這道菜,我的味蕾馬上就回憶起它酸甜辛辣的滋味。開始吃自然是因為覺得奇怪:明明是豬肉,何以有魚的味道;後來則是因為喜歡而產生的依賴感。

據說,無論南北但凡廚師要考級拿證,魚香肉絲是必須要做的一道菜。初聞此說,甚為不解,後經一位從廚多年,對川菜頗有研究的廚師指點,方才明白其中道理。他說,肉絲者任你技藝高超也終歸是肉絲,魚之味道本來就與肉之味道各不相幹。而魚,若清蒸水煮,也無非清淡,並無濃鬱醇厚之味。所謂魚香,所指乃是多施調料,糖醋焦溜之魚味。此實乃調料佐助之效果。但凡做魚之時,蔥、薑、蒜三味不可或缺,善用此三味者,則可除魚之腥氣,呈魚肉之美味,此乃烹魚之道。然世人由此認為此三者既能賦美味於魚,以此三味善加烹製,肉味亦可生發魚香。豈知,材料雖用足,而魚香不可得。不得要領者多,看破玄機者少。所以烹魚香肉絲而得其妙並非易事。廚師調和五味之水準,以此菜試之可見分曉。

確實,不同的餐館雖然用料相同,甚至成菜顏色相差無幾,但吃起來卻差之千裏。而且,既以魚香肉絲名之,而不得其味,吃起來就不知是什麼東西了。所以魚香肉絲做得好壞便成為我們評判酒店廚藝的標準。

魚香肉絲,其名得自於以魚香調味。這道菜出現不過幾十年,首創者為民國初年的四川廚師。1909年的《成都通覽》收錄有1328種川菜菜肴,其中並沒有魚香風味的菜肴,說明魚香肉絲的出現肯定晚於1909年。魚香肉絲的“魚味”來源於調料的善加利用,乃是由泡辣椒、醬油、白糖、薑末、蒜末、蔥調製而成。它模仿四川民間烹魚的方法,所以取“魚香”之名,其實與魚並不沾邊。此種調料具有鹹、甜、酸、辣、鮮、香等滋味,是烹製菜肴的極佳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