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1 / 3)

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提到當地人以此菜招待客人。毛澤東愛上紅燒肉是進入湖南第一師範後,該學校是一所免費提供膳食的寄宿學校,平常吃得不壞,到了周末還會改善夥食,經常就有為改善夥食而做的紅燒肉。據毛澤東當年的同學周士釗回憶,一般是安排在星期六的中餐,用料為“五花三層”的帶皮豬肉,以湘潭醬油加冰糖、料酒等以慢火煨製而成,就餐時八人一桌,餐桌上的紅燒肉足有四斤之多。從那時起,毛澤東開始對紅燒肉發生了興趣。從其選料和烹飪來看,應是東坡肉製作方法。東坡肉特點是色澤醬紅,湯肉交融,肉質酥爛如豆腐。據現在的研究者分析,這種燒製方法富於營養,具有保健功能。

現在人們對紅燒肉的熱情降低很多,甚至一想到紅燒肉就感到油膩,一是因為肚子裏油水多了,不堪再食用;另一個,大概是在飲食水平得到改善的初級階段,人們吃得太多太飽,吃壞了胃口。多少年人們一直把天天吃肉當作奮鬥的目標,真正實現了這一目標後,才發現自己的理想太低,不過五六塊錢一斤。

------------

剁椒魚頭與紅燒甲魚(圖)

------------

隻有湖南辣椒極品瀏陽剁椒蒸出的魚頭,才能算得上正宗的“剁椒魚頭”;同樣也隻有“中國甲魚之鄉”湖南漢壽所產的甲魚,才能烹製出真正濃而不膩的“紅燒甲魚”。

剁椒魚頭是湘菜中的經典菜式,味道以鮮辣為主。魚頭講究嫩而不生,剛剛脫骨。湘水明珠采用湖南辣椒極品瀏陽剁椒和天然水域所產的胖頭魚,經過獨門作料調理而成。口感軟滑綿密,餘味不盡。剁椒的辣味不但很好地中和了魚頭的腥、遮蓋了魚頭的淡,更烘托出魚頭的鮮。而“紅燒甲魚”中的甲魚全部選自有“中國甲魚之鄉”美稱的湖南漢壽,以天然飼料在自然狀態下飼養5年而成。取用甲魚身上最好吃的裙邊加以燒製,肉不但很有嚼頭,而且透著一股清香味,濃而不膩。

------------

蜚聲三湘的麻辣子雞(圖)

------------

“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這是清代湘鄉翰林曾廣鈞在長沙玉樓東酒樓品嚐麻辣子雞和湯泡肚等佳肴後所題,一直在長沙飲食業廣為流傳,顯示出這道長沙傳統名肴的魅力。此菜是湖南菜的代表作之一,蜚聲三湘。此菜係將小母雞肉切塊,油炸後,加辣椒、花椒和鹽同炒,再加清湯和其他調料翻炒而成。其色澤金黃,外焦裏嫩,麻辣鮮香,別有風味。

------------

名不虛傳的油淋莊雞(圖)

------------

湖南傳統名菜,緣何有此怪名?原來此菜與清末官吏莊賡良有淵源。莊為江蘇武進人,出身世宦之家,頗講究飲食。他曾任湖南地方兵備道、按察使、布政使等,在長沙也頗有權勢。因其好吃,便成為長沙許多大酒樓的座上客。一次,莊來到長沙豫湘閣酒樓,讓掌廚師傅肖麓鬆做份爽口的新鮮菜。肖從廚多年,烹飪技藝高超,他做的菜曾令許多上層食客讚歎不已。但他也知道讓這位莊大人滿意並非易事,急得在廚房中直轉悠。正巧有兩位廚師在烹製紅煨魚翅和油淋雞,他靈機一動:何不將“油淋”和“紅煨”用於一菜呢?於是他將煨製入味的雞再用油淋,成菜香酥軟爛,香濃爽口,莊品嚐後連聲稱好。莊大人一叫好,來這兒點名吃此菜者也多起來,但得有個菜名呀,因源自莊公,便稱之為“油淋莊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