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 卷六 養生記道(1 / 3)

浮生六記 卷六 養生記道

自芸娘之逝,戚戚無歡;春朝秋夕,登山臨水,極目傷心,非悲則恨。讀《坎坷記愁》,而餘所遭之拂逆可知也。

靜念解脫之法,行將辭家遠去,求赤鬆子於世外。嗣從淡安、揖山兩昆季之勸,遂乃棲身苦庵,惟以《南華經》(《南華經》:即《莊子》。)自遣。乃知蒙莊鼓盆而歌(鼓盆而歌:據《莊子》記載,莊子的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歌唱。),豈真忘情哉?無可奈何,而翻作達耳。

餘讀其書,漸有所悟,讀《養生主》而悟達觀之士,無時而不安,無順而不處,冥然與造化為一,將何得而何失,孰死而孰生耶?故任其所受,而哀樂無所錯其間矣。又讀《逍遙遊》,而悟養生之要,惟在閑放不拘,怡適自得而已。始悔前此之一段癡情,得勿作繭自縛矣乎!

此《養生記道》之所為作也。亦或采前賢之說以自廣,掃除種種煩惱,惟以有益身心為主,即蒙莊之旨也。庶幾可以全生,可以盡年。

餘年才四十,漸呈衰象,蓋以百憂摧撼,曆年鬱抑,不無悶損。淡安勸餘每日靜坐數息,仿子瞻《養生頌》之法,餘將遵而行之。調息之法,不拘時候,兀身端坐,子瞻所謂攝身使如木偶也。解衣緩帶,務令適然,口中舌攪數次,微微吐出濁氣,不令有聲,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二七遍,有津咽下,叩齒數通,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朧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子瞻所謂寂然兀然與虛空等也。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子瞻所謂“隨”也。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

能勤行之,靜中光景,種種奇特,子瞻所謂定能生慧,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也,直可明心見性,不但養身全生而已。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氣相依,是為真息。息息歸根,自能奪天地之造化,長生不死之妙道也。

人大言,我小語,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澹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秋聲賦》雲:“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此士大夫通患也。又曰:“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人常有多憂多思之患,方壯遽老,方老遽衰,僅此亦長生之法。舞衫歌扇,轉眼皆非!紅粉青樓,當場即幻,秉靈燭以照迷情,持慧劍以割愛欲。殆非大勇不能也。然情必有所寄,不如寄其情於卉木,不如寄其情於書畫,與對豔妝美人何異,可省卻許多煩惱。

範文正有雲:“千古聖賢,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後事,一身從無中來,欲歸無中去,誰是親疏?誰能主宰?既無奈何,即放心逍遙,任委來往,如此斷了,既心氣漸順,五髒亦和,藥方有效,食方有味也。隻如安樂人,如有憂事,便吃食不下,何況久病。更憂身死,更憂身後,乃在大怖中,飲食安可得下?請寬心將息”雲雲。乃勸其中舍三哥之帖。餘近日多憂多慮,正宜讀此一段。放翁胸次廣大,蓋與淵明、樂天、堯夫、子瞻等,同其曠逸。其於養生之道,千言萬語,真可謂有道之士。此後當玩索陸詩,正可療餘之病。

淴浴(淴浴:沐浴。)極有益。餘近製一大盆,盛水極多,淴浴後,至為暢適。東坡詩所謂“淤槽漆斛江河傾,本來無垢洗更輕”,頗領略得一二。治有病不若治於無病,療身不若療心,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林鑒堂詩曰:

“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隻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來時。”此之謂自療之藥,遊心於虛靜,結誌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指歸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仙經以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令內三寶不逐物而遊,外三寶不誘中而擾。重陽祖師於十二時中,行住坐臥,一切動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搖不動,謹守四門,眼耳鼻口,不令內入外出,此名養壽緊要。外無勞形之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益州老人嚐言: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亂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君(心君:古人以心為人身的主宰,故稱為心君。)泰然矣。心君泰然,則百骸四體雖有病,不難治療。獨此心一動,百患為招,即扁鵲華佗在旁,亦無所措手矣。

林鑒堂先生有《安心詩》六首,真長生之要訣也。詩雲:

我有靈丹一小錠,能醫四海群迷病。

些兒吞下體安然,管取延年兼接命。

安心心法有誰知,卻把無形妙藥醫。

醫得此心能不病,翻身跳入太虛時。

念雜由來業障多,憧憧擾擾竟如何。

驅魔自有玄微訣,引入堯夫安樂窩。

人有二心方顯念,念無二心始為人。

人心無二渾無念,念絕悠然見太清。

這也了時那也了,紛紛攘攘皆分曉。

雲開萬裏見清光,明月一輪圓皎皎。

四海遨遊養浩然,心連碧水水連天,津頭自有漁郎問,洞裏桃花日日鮮。

禪師與餘談養心之法,謂心如明鏡,不可以塵之也,又如止水,不可以波之也。此與晦庵所言所學者,常要提醒此心,惺惺不寐,如日中天,群邪自息,其旨正同。

又言目毋妄視,耳毋妄聽,口毋妄言,心毋妄動,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要也。

王華之曰:“齋者,齊也,齊其心而潔其體也,豈僅茹素而已。所謂齊其心者,澹誌寡營,輕得失,勤內省,遠葷酒。潔其體者,不履邪徑,不視惡色,不聽淫聲,不為物誘,入室閉戶,燒香靜坐,方可謂之齋也。誠能如是,則身中之神明自安,升降不礙,可以卻病,可以長生。”餘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餘所居室,前簾後屏,太明即小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卷簾,以通其外耀,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則身安矣。

禪師稱二語告我曰:未死先學死,有生即殺生。有生,謂妄念初生。殺生,謂立予鏟除也。此與孟子勿忘勿助之功相通。

孫真人《衛生歌》雲:

“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又雲:“世人欲知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理順修身去煩惱。”

又雲:“醉後強飲飽強食,未有此生不成疾。入資飲食以養身,去其甚者自安適。”

又蔡西山《衛生歌》

雲:“何必餐霞餌大藥,忘意延歲等龜鶴。但於飲食嗜欲間,去其甚者將安樂。

食後徐行百步多,兩手摩肋並胸腹。”

又雲:“醉眠飽臥俱無益,渴飲饑餐尤戒多。食不欲粗並欲速,寧可少餐相接續。若教一頓飽充腸,損氣傷脾非爾福。”

又雲:“飲酒莫教令大醉,大醉傷神損心誌。酒渴飲水並啜茶,腰腳自茲成重墜。”

又雲:“視聽行坐不可久,五勞七傷從此有。四肢亦欲得小勞,譬如戶樞終不朽。”

又雲:“道家更有頤生旨,第一戒人少嗔恚。”凡此數言,果能遵行,功臻旦夕,勿謂老生常談也。

潔一室,開南牖,八窗通明,勿多陳列玩器,引亂心目。設廣榻長幾各一,筆硯楚楚。旁設小幾一,掛字畫一幅,頻換。幾上置得意書一二部,古帖一本,古琴一張。心目間常要一塵不染。晨入園林,種植蔬果,芟草,灌花,蒔藥,歸來入室,閉目定神。時讀快書,怡悅神氣,時吟好詩,暢發幽情。臨古帖,撫古琴,倦即止。知己聚談,勿及時事,勿及權勢,勿臧否人物,勿爭辯是非。或約閑行,不衫不履,勿以勞苦徇禮節。小飲勿醉,陶然而已。誠然如是,亦堪樂誌。以視夫蹙足入泮(蹙足入泮:急切地去參加科考。),申脰就羈(申脰就羈:伸長了脖子讓人去捆縛。),遊卿相之門,有簪佩之累(簪佩之累:為顯貴的地位所累。),豈不霄壤之懸哉!

太極拳非他種拳術可及,太極二字已完全包括此種拳術之意義。太極乃一圓圈,太極拳即由無數圓圈聯貫而成之一種拳術,無論一舉手,一投足,皆不能離此圓圈,離此圓圈,便違太極拳之原理。四肢百骸不動則已,動則皆不能離此圓圈,處處成圓,隨虛隨實。練習以前,先須存神納氣,靜坐數刻,並非道家之守竅也。隻須屏絕思慮,務使萬緣俱靜。以緩慢為原則,以毫不使力為要義,自首至尾,聯綿不斷。相傳為遼陽張通於洪武初奉召入都,路阻武當,夜夢異人,授以此種拳術。餘近年從事練習,果覺身體較健,寒暑不侵,用以衛生,誠有益而無損者也。

省多言,省筆劄,省交遊,省妄想,所一息不可省者,居敬養心耳。

楊廉夫有《路逢三叟詞》雲:

“上叟前致詞,大道抱天全。中叟前致詞,寒暑每節宣。下叟前致詞,百年半單眠。”嚐見後山詩中一詞亦此意,蓋出應璩。璩詩曰:“昔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

年各百歲餘,相與鋤禾麥。往前問三叟,何以得此壽?

上叟前致詞,室內姬粗醜。二叟前致詞,量腹節所受。下叟前致詞,夜臥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長久。”古人雲:“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此最是尋樂妙法也。將啼饑者比,則得飽自樂。將號寒者比,則得暖自樂。將勞役者比,則優閑自樂。將疾病者比,則康健自樂。將禍患者比,則平安自樂。將死亡者比,則生存自樂。白樂天詩有雲:“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石火:擊石迸發的火星,形容人生之短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癡人。”近人詩有雲:“人生世間一大夢,夢裏胡為苦認真?夢短夢長俱是夢,忽然一覺夢何存!”與樂天同一曠達也!

“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看那秋風金穀(金穀:晉巨富石崇築金穀園,極盡奢華。),夜月烏江(烏江:暗指項羽烏江自刎事。)。阿房宮冷,銅雀台荒。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機關參透,萬慮皆忘。誇什麼龍樓鳳閣,說什麼利鎖名韁。閑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逢時遇景,拾翠尋芳。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傍。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說些善因果報,或論些今古興亡。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複,世態炎涼。優遊閑歲月,瀟灑度時光。”

此不知為誰氏所作,讀之而若大夢之得醒,熱火世界一帖清涼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