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一開始就認定對方缺乏誠意,對方十分敏[gǎn],一下子就看出來,當然不會誠懇地響應我們,這是十
分自然的事情。表現自己的善意,使大家對我們產生比較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進一步建立關係。別人
注意我們,卻產生不良的印象,不如不讓他注意,反而更好。所以,我們不但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還需
要造成良好的觀感。
不僅自己向善,還要導人向善。朋友的美德,應該替他宣揚;朋友有缺點,要幫助他改正。聞過則喜
是一種美德,可惜做得到的人委實太少,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
焉。”意思說,當朋友有過錯的時候,要忠誠地勸告他,要好好地開導他,如果他不接受的話,那就要停
止,不要去自取其辱啊!
指出朋友的缺點或錯誤時,要先讚美他,然後批評他,最後再讚美他,這樣他才樂於接受。也可以借
用別人的話來批評對方,譬如,“有人說你相當不近人情,但是我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或者“我看你整
天忙於工作,偏偏有人還在批評你偷懶……”,這樣就可以弱化批評的語氣。
想改掉朋友的壞毛病,最好以身作則,讓其耳濡目染,慢慢自己調整。因為朋友之間是互相影響的,
我們常常告誡別人,謹防交友不慎,就是因為不好的朋友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把這種朋友斥之
為狐朋狗友,而把那些能帶給我們好的影響的朋友稱為益友。我們要影響對方,必須先了解他的背景和立
場,主動給予配合,才能讓他樂意接受。盡可能發現彼此相似的地方,最好能找出他的優點,逐漸喜歡他、
關心他。當這些反應傳給他以後,他也會有所回饋。彼此都伸出友誼之手,產生交互作用。先承認他言之
有理,讓他了解我們並不是存心要改變他。然後曉以道理,使他覺得如果換一個角度看也有另外一番道理。
當他身心放鬆的時候,趁機讓他自己改變,通常比較容易收效。
表達善意要多替他人著想,站在他人的立場,別人才可能依據交互精神,同樣站在我們的立場來合理
地回應。大家都將心比心,交集的範圍加大,彼此有共識,當然容易溝通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任何人
凡事隻想到自己而不考慮他人,必然被視為自私自利而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歡迎。
想想自己,也想想別人,才能合理兼顧各方麵的利益,合乎將心比心的原則。有一句話很通俗,“前半夜
想自己,後半夜想別人”。不過有些人前半夜想自己,想著想著就睡著了,從來沒有想過別人。
待人需要禮貌
中華文化非常重視“禮”。《論語》上說:“不學禮,無以應。”民間也有“禮多人不怪”的說法,
可見,在人際關係中,禮貌是不可或缺的。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
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司馬牛憂傷地說:“人人都有好兄弟,就單單我沒有!”子夏說:“我(商)曾經
聽人說過,人的生死,冥冥中自有天定,人的富貴也完全是由上天安排。君子隻要恭敬地修養自己而不犯
過錯,對待他人謙恭有禮,那麼在四海之內的所有人,都是我的好兄弟了。君子又何必憂愁沒有好的兄弟
呢?”
禮貌的作用,一使大家相處愉快;二使大家在一起時,秩序井然;三為表現合乎自己的身份;四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