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七天成就。
羅睺羅向佛報告修持經過,佛很高興,獎勵了一番。接著說:「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增壹阿含卷七)。佛說修安般,由調息的方法入門;修成後,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脫。比如佛學中的四大皆空,要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到饑餓寒暑不侵,四大才轉得過來。
要證得大阿羅漢,還要斷三有結使。“三有”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結使就是心理行為,即心理狀況、起心動念所構成的作為。這些習氣的結使都斷光了,才能證得大阿羅漢果。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呼吸證果,佛的公子也報告了這方麵的修證經過。
在增壹阿含經第十一、十二品中,提倡孝道,強調父母之恩難報。由於中印基本文化思想上這個共同點,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就為中國文化吸收,並發揚光大。
第九個是念身。這裏的念身法門,是就顯教而言,不講密教。後世的中國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線,偏重於修身的法門。但在最後,往往不知道把這個法門解脫,而過於執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這個法門解開,就不是外道。
這裏所講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淨、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小乘所講的無我,是就現有的生命現象而言,在於提示人們,超越這個層麵,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學術界後,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後,認為佛家的無我是斷見,不承認有靈魂,也有說佛學是無神論,這真是笑話。
唐宋以前修持證果的人很多,修念身法門的也特別多,如不淨觀、白骨觀兩種,都是念身法門。天台宗的止觀,采用了呼吸法門,再加上修不淨觀、白骨觀。浙江寧波太虛法師有位弟子,學問非常好,三個月修成了白骨觀,把人觀想成骷髏架子,觀想到每個人都是骷髏,到達二禪境界。後來他告訴我說:盡管出家,欲念還是有。雖然白骨觀修成了,但是卻覺得“縱然白骨也風流”。
所以白骨觀、不淨觀,要修持到沒有欲念,古人可以,今人不靈光。今人覺得白骨也蠻好看的。
念身,觀身不淨,主要在於去欲。大乘戒律第一條是戒殺;小乘戒律第一條是戒淫,為什麼不同呢?
要得羅漢極果,必須先戒欲念。但是,白骨觀也罷,不淨觀也罷,數息觀也罷,百千無量法門,差不多都拿淫欲沒辦法。淫欲之斷,就有如此的困難。能先轉化了欲念,才能談修證、禪定。
第十個是念死。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時鞭策自己,趕快努力修持。近代淨土宗印光大師,特別注重修念死法門。
現在再把十念重新討論。與本題“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加以融會貫通。
第一“念佛”:這個念佛,並不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雖與淨土宗同一原則,但修法不同。據阿含經所述,這是心心念念仰慕、追隨、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來警策自己的一種法門。
慧遠法師創立淨土宗,采用淨土三經,其目的是求長生不死。慧遠在出家學佛前,學的是道家;後來覺得,道家求長生不死的修煉方法不夠究竟,所以轉到佛法裏追尋,結果找到了精誠一念,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他便采用這個法門,創立了淨土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說是長生不死,但沒有徹底“了”生死。要往生那裏再繼續修持,成就了以後,再到十萬世界度眾生。這是大乘路子,同時也包括了小乘的念佛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