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隻講功夫見地道理來說明,教下與宗下是不同的。比如淨土宗,你念一名南無阿彌陀佛就到家了,如果講教理,為什麼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它是什麼道理,南無阿彌陀佛又怎麼念法等等,這些是教理。所以宗和教有差別,但是通宗的人沒有不通教的,通教的並不一定通宗,因為沒有做功夫的緣故。一定要做功夫求證,這裏所以說,界限唯在大乘見道,教理是這麼講。
此說,大乘見道人身中,具大功德勝利之見道。
彌勒菩薩說,我這本現觀莊嚴論裏頭所說,這個身內的功德成就了,才能談到見道,見道還要靠這個肉身的。
道相智所攝之見道中,有十六刹那。
刹那之間就見道了,這是彌勒菩薩給我們分別的。
佛清淨為最清淨者,由於能治所治次第斷過門中,許大乘修道由能量之智與所量實空平等性故,是能盡清淨三界諸障之真對治故。談到對治法門,學佛修道不是一個藥方就可治百病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法。當你修持時,忽然一下空了,空久了就昏沉,睡著了,這時就需要對治,就要不空,提起“有”來。“有”久了,就又散亂了。所以打坐做功夫要曉得對治法門。
有人問:有時候念佛、念咒子或做觀想,做得很好時,怎麼後來不行了呢?
因為你覺得好,你心中想,這一下好啊!很定啊!事實上已經在散亂了。越搞越被散亂拉走,當然就不好了,又不曉得對治。修行人對各種方法,不論外道內道都要知道才行。在某一種境界,應該趕緊要修某一個法門,不能再搞原來那個方法,再搞就要出毛病。尤其我們的心理,多少的業障,很難把它調整過來,所以有八萬四千不同的對治方法。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隻限於一門,認為自己這個對,其他都不對,那就錯了。
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清淨對治法的重要。唯有佛的清淨境界是總對治法。能對治的與所對治的,要恰如其分才行。比如我們散亂要修止,昏沉要修觀,落昏沉要煉氣,氣煉多了也會出毛病,所以要恰到好處。能治、所治各種法門都要學。
對治法門學了做什麼?次第斷過,把我們的習氣漸漸轉變過來。這次課程講見地、修證、行願,但行願沒有談,因為很難做到的。習氣過錯是不可能斷的,但心理行為及習氣不能斷,是做不到身內的功德成就,所以功夫不會進步。等到你身內功德成就了以後,身體方麵自然是一秒秒、一天天在變化,向勝義方向轉變,這個道理是呆板的,這本經典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
可是這裏又告訴我們,習氣是次第慢慢斷的。比如剛才講,得了定,意念清淨時,別人的一點錯處都看不慣,是什麼道理?等於自己把鏡子擦得太亮了,太幹淨了,一點灰塵都不能落,落下來就看得清清楚楚,看了就討厭,就要擦掉,不能容納塵垢,起了瞋心。因此隻喜歡清淨,不喜歡塵垢,這是功德不圓滿,也是過錯,趕快要斷,非斷不可。這些佛經上都講了,修持不是那麼簡單的。
所以能治所治次第斷過,這個法門當中,是大乘的修道,由能量之智與所量實空平等性故。大乘的修道境界,妄念空了,清淨本性出來了,是自性“能”清淨,隻得“能”,而去妄念亡“所”不行。“能所雙亡”又還不行,要“能所雙融”。所以能量之智與所量實空,平等平等無分,這才叫大無分別心。這樣才能夠盡清淨三界一切障礙。這也就是一切障礙的真正對治,既不落空,又不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