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事情拿空來破它,是有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理論上達到智不住三有,見地上見到空,如落在空的一邊也是小乘,更何況你那個空的境界還不究竟。見到空的人就是憨山大師所講: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大乘見到空的人,就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空不二,是智不住三有之道智相。這個界限從大乘見道乃至於佛的果位。悲不住涅槃的道理也是一樣。
菩薩一切智道般若波羅蜜多,由慧故不住生死此岸,由悲故不住涅槃彼岸,於彼二岸中間亦勝義不住,以是雙破二邊,現證空性智所攝持之現觀故。
證道的人,就是禪宗講悟道,悟個什麼?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悟道了以後,智不住生死,悲不入涅槃,“涅槃生死等空花”。船子誠接引夾山的話:“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就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中國禪宗真正證道、見道的那些人,不是隻有一點清淨,或一點意念偏空的境界而已。所以我們應多注意臨濟、曹洞等創宗立教的修持與見地。石成金錄的“禪宗直指大事因緣”,也要仔細看過。他所引證的例子都是非常好的,都是講實際修持,實際證到與經典相合的境界。那才算是開悟、證道,不是一點小因緣、小境界、小清淨、或一點小空,就認為自己是悟了。
色蘊等空性,三世所係法,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
大家雖然在修持,但都還沒有把色法這一麵搞清楚,如果四大所構成的物質世界破不了,要說成道,那是自欺之談。物質世界怎麼去空它?吃飯也是色法,這個吃飯的色法不裝下去不行,不然人就會斷氣的,有這樣嚴重。你怎麼去空它呢?色受想行識五蘊,為什麼色法擺在第一位?就因為這一蘊很難破,蘊者蘊藏在那裏,牢牢的,又譯為陰,看不見,翻譯得很有意思。
色蘊等空性,我們大家學佛,偶然把第六識一念清淨,叫它空一下也還容易,但是色法就是空不了,怎麼樣去空它?非修證不可。
三世所係法,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眾生,這個三世真把我們困住了。色蘊,物質的力量都把我們掛在那裏,不但是今生所係法,連過去、未來都把我們吊著。說某人有神通,你隻要問他一句,什麼是這世界上沒有的東西,保證他講不出來,因為人不管在夢中也好,神通也好,神經也好,他講得出來的,都是人想得出來的東西。那個想不出來的,就是沒有看過的。從各宗教的立場就可以看得出來,外國的神、外國的天堂,都是外國樣子;中國的神,是中國的樣子。每個地區文化思想不同,天堂都跟著變。從這方麵來研究真是有趣,我們的玉皇大帝就是我們人格化的神,而且還可以指揮地下。還有城隍,同我們的行政組織一樣,西方的上帝是西方的人格化,天堂同西方的組織也是一樣的。最後歸結到書中的偈子:色蘊等空性,三世所係法。
我們的思想和學問,都跳不出物理世界的範圍,那要怎麼跳出三界外呢?
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的修法,三十七道品,七覺支等這些菩提分,都是行蘊、想蘊的對治法門。
不要說我們離不開思想,就算你離得了思想,那個行蘊,生命的功能,就更難講了。比如我們睡著時,思想可以不想,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