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節(2 / 3)

這個慢慢形成的,變成習慣的就是思。思變成業力,變成種子,帶到來生。所以,許多先天的意識習慣,就是前生帶來的習氣,使得每個人個性不同,有人愛笑,有人愛生氣,都是前生帶來的。

因此,叫我們萬緣放下,一切皆空,可是思這個東西是否空得了?假定這個空不了,而認為意識清淨境界就是空,那就自欺了,抵不住事的。到最後上了氧氣時,你的功夫、佛法一點都沒有用,千萬不要搞錯了。可是許多用功的人,都在這上麵轉,這是般若智慧不夠,見地智慧不清,行願不夠。真正的善根沒有發起,般若是不會來的。所以金剛經隻講兩件事:一件講般若,一件講功德。為什麼?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你光在打坐裏頭求智慧,這是小乘法門,由戒、定而生慧。大乘法門不談這個,大乘法門談的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種以後才是般若。

一般人用起功夫來,最大的困惑是妄想不能斷。誰叫你斷妄想?妄想本來非斷非常,斷不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打坐解愁愁更愁”,所以有些人打坐眉頭越皺越緊。

妄想本空嘛!不要你去斷它,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再說,我們都研究過唯識,唯識有個名稱叫“五遍行”

——作意、觸、受、想、思。在八個識裏頭都有這些作用,所以它自然會起這些作用。

換句話說,我們生命的本能分為兩部分,一個是感覺狀態,一個是知覺狀態。感覺狀態一半是物理的,一半是心理的。思想的狀態也是這樣,主要是心理的,附帶的是生理的。唯識告訴我們,這是“五遍行”,也就是說,它普遍於八個識的作用裏。怎麼斷得了它呢?所以用不著努力去斷思想。六祖也告訴我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本空的嘛!斷它幹嗎!你那個知道自己在思想的,不是仍在嘛?結果大家相反,打起坐來,自己那個本來清淨的東西,隨時在壓製思想,在那裏妄用功夫,坐一萬年也沒有效果。

再進一步,能把五遍行轉了以後,就立地成佛了,這個非要般若智慧成就不可。所以唯識並沒有告訴我們,斷了妄想就成佛,而是要轉識成智,隻要那麼一轉就成功了,就看你轉不轉得了。這“轉”用得好極了,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心理轉不過來,就是業力,把我們牽得牢牢的。轉識就成智,成智就解脫了。

所以大家打坐很簡單,空即是想,想即是空,想不異空,空不異想。

但是下一個難了,行陰——一股推動生滅的力量,想斷都斷不了。為什麼?這個行陰同宇宙的運行一樣,永遠在動。我們可以借用金剛經所說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來時,不知來源就來了,去時,不知去處就跑掉了。過去、現在、未來,永遠這麼走。這個就是行陰、動源,一路在動,最難了。

行陰沒有停止以前,沒有得靜態以前,永遠沒有辦法截斷前麵的色、受、想,它永遠會來。心理部分也是一樣,永遠不斷在流轉。我們打坐,為什麼感覺不能空掉?因為行陰沒有空之故。

原則上來講,若能做到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那就修持成功了。但我們第一句話,行即是空,做到了沒有?行不異空,就是行與空沒有兩樣,做到了沒有?一坐起來妄念清淨,這樣行陰是沒有空的。換句話說,虛空也有行陰,所以這個宇宙永遠在轉,轉動就是它的行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