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節(2 / 2)

第二十八講

內容提要

隻有行願

三千善行,數千功德

打開心結

情的慈悲與智的慈悲

動搖心行

如何轉變氣質

四重恩三塗苦

檢查再檢查

行行重行行

今天的課程是最後一次。

這次講課,原則標榜的是見地、修證、行願。其中較偏重於修證做功夫方麵,行願隻略為提到一兩句。

實際上我們大家學佛修道,都是想證果。但是為什麼學的人那麼多,而真正能證果的人那麼少見呢?主要是行願不夠,不是功夫不到。

今天站在行願的立場來講,如果沒有行願,見地是不會徹底的;沒有真正的行願,修證功夫是不會進步的。但我們最易忽略的,就是行願這方麵,所以大家用功會感覺不上路。

現在以見地、修證、行願三樣合一來講,比如有一個很明顯的心理。世界上很多人為什麼要學佛學道?就算不走學佛求道的路子,也要求另外一個宗教信仰,乃至不找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另外找一個東西來依靠。基本上來說,下意識都是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樣,想以最少的代價,求一個非常大的成果。

等於求菩薩保佑的人,幾十塊錢香蕉,幾十塊錢餅,幾塊錢香,充其量花個壹百塊錢。到了廟裏,燒香、叩頭、拜拜,要丈夫好,要兒女好,又要升官、發財,一切都求完了以後,把香燒了,最後把香蕉帶回去吃,自己慢慢吃。@思@兔@在@線@閱@讀@

這種祈求的心理多糟糕!好像人犯了錯,跪在那裏一祈禱,就辦了交待一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我們自己要想一想。

至於我們這些修行的人,心中一定會想,我絕對沒有這種心理。但是依我看來,都是一樣的,方式不同而已。雖然沒有這種心理,可是也想打打坐就能成道,雖不求香蕉,也在求腿。

大家打坐都想明心見性,成佛成道,並且最喜歡的是功夫、境界。隻要聽說哪個人有道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於道與功夫究竟是什麼定義,也搞不清楚,這就是見地不清。為何見地不清呢?嚴格追究起來,就是行願不對。

佛學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輪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據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學佛學道的人,沒有幾個真正相信六道輪回,更沒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沒有絕對的相信。這並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論上搞得清楚的人沒有,至於事實上求證到的更是沒有。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因為不相信六道輪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學禪也好,學密宗也好,學淨土也好,根本基礎上是錯誤的,等於想在沙灘上建房子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心行都往這方麵走。

比如我們學靜坐,坐起來都想空一下,然後都在那裏高談學理,空啊!有啊!般若啊!這些佛法道理談得頭頭是道,卻沒有研究心行。為什麼要求得空?空的後麵是什麼?假定真空了,是個什麼樣子呢?這些教理上都說了,可是我們沒去研究。

所以,有些人盡管功夫修得好,氣脈做得好,也是沒有用的。多少人說自己的奇經八脈打通了,三脈七輪打通了。打通了又怎麼樣?你說我氣脈打通了可以不死,還沒有一個氣脈通的人不死的。你說氣脈通了的人可以死得好一點,也有氣脈不打通的人死得蠻好的。那麼,所謂氣脈打通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們沒有去思考,反正人家說氣脈通就跟著叫氣脈通。

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麼樣?先知又怎麼樣?多少個自稱有神通的人死於高血壓、糖尿病。

我們有沒有仔細想想,究竟學佛修行是為了什麼?都在高談闊論,不切實際。

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

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是沒有發出來的行為,一切的行動則是思想的發揮。我們想求得空,這是在追尋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追尋能夠發生思想的根源。在行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幾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變成無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這樣。

大家坐起來拚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對於空性的理,根本沒有認清楚。所以上次提出要大家看肇論,這本書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大弟子僧肇法師所作。當然,這本書不大容易看,它是集中佛法之精華,以及老、莊、孔、孟思想而成的文章。比如它寫“般若無知論”,我們天天求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他說智慧到了最高處是無智慧。等於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又說物不遷論,物沒有去來,無動也無靜,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隻有當前這一下。又說:不真空論,空而不空,這些形而上空與行為配合為一的道理,應多去研究。

我們做功夫、打坐為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是方法不對,拚命找明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功夫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心理行為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